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大城市内部区界地带的发展特征与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给予边界问题足够的重视第12页
        1.1.2 科学化的城市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边界地带科学合理的建设与管理第12-13页
        1.1.3“撤县(市)设区”等行政区划的调整过程中需要兼顾边界问题的解决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页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第14-17页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1.3.2 苏州市概况第15-16页
        1.3.3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7-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2 研究框架第18-19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综述第19-30页
    2.1 相关理论第19-21页
        2.1.1 边界效应理论第19-20页
        2.1.2 行政区经济理论第20页
        2.1.3 共生理论第20-21页
    2.2 边界地带的研究第21-29页
        2.2.1 边界发展特征研究第21-25页
        2.2.2 边界影响因素研究第25页
        2.2.3 边界影响效果和程度研究第25-27页
        2.2.4 边界地带问题破解与调控机制研究第27-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大城市内部区界地带发展特征研究分析第30-47页
    3.1 景观特征分析第30-38页
        3.1.1 区界道路景观整体性弱,卫生环境差,通畅性不足第30-33页
        3.1.2 区界滨水景观不够和谐统一,绿化少,缺少对景第33-34页
        3.1.3 区界建筑景观反差较大,对比鲜明,分解明显第34-36页
        3.1.4 区界山地景观易断裂,管理混乱,分割性强第36-37页
        3.1.5 区界地带视觉空间混乱,分割感较强第37-38页
    3.2 功能布局特征分析第38-42页
        3.2.1 区界地带市政设施和工业用地布局不合理,环境荷载较重第38-40页
        3.2.2 区界地带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第40-41页
        3.2.3 区界地带商业设施布局不足,活力缺失第41-42页
        3.2.4 区界地带社会构成复杂,管理混乱第42页
    3.3 经济活力分析第42-45页
        3.3.1 区界地带产业附加值低,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活力差第43页
        3.3.2 区界地带企业数量多,但创新力不足第43-44页
        3.3.3 区界地带居民从业水平低,收入较少第44页
        3.3.4 区界地带产业雷同,竞争力差别明显第44-45页
    3.4 空间品质分析第45-47页
第四章 大城市内部区界地带发展特征成因第47-59页
    4.1 权力差异与制度设计不完善造成区界资源配置不均第47-50页
        4.1.1 相邻行政区权力的不对等引起区界地带的分割和竞争第47-48页
        4.1.2 制度设计的不完善使相邻行政区缺乏府际协调机制第48-49页
        4.1.3 部分区界地带远离权力中心使政府的带动作用和政策的影响力较小第49-50页
        4.1.4 行政权属的模糊使得区界地带布局困难、争议不断第50页
    4.2 经济发展状况制约区界地带的建设第50-53页
        4.2.1 财政实力和经济发展方式差别导致区界发展建设水平不高第51-52页
        4.2.2 经济合作与交流欠缺导致区间分工不明、产业结构失衡第52-53页
    4.3 规划层面不协调第53-56页
        4.3.1 规划间不协调导致建设用地超标第53-54页
        4.3.2 规划范围和管控内容的差异导致无法兼顾所有的区界地带第54-55页
        4.3.3 规划的不合理使得区界地带问题突出、区间对比明显第55-56页
    4.4 城市管理体制不完善造成区界管理问题多第56-58页
        4.4.1 各区区块分割、管理碎片化影响到区界地带空间品质和社会治安状况第56页
        4.4.2 建设、管理体制不同使区块管理形成鲜明对比第56-57页
        4.4.3 管理主体对象单一使区界地带管理不全面、困难第57-58页
    4.5 自然地理和历史条件使区界分割明显第58-59页
        4.5.1 自然地理因素第58页
        4.5.2 区间历史因素第58-59页
第五章 解决大城市内部区块分割的对策和建议第59-70页
    5.1 优化权力资源配置第59-62页
        5.1.1 构建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沟通协调制度第59-60页
        5.1.2 完善制度设计,提高官员在区界地带的合作意愿第60-61页
        5.1.3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政府在边远区界地带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第61-62页
        5.1.4 明确边界及其相关权限,减少区界地带争议第62页
    5.2 高度重视边界地带经济发展第62-64页
        5.2.1 转变观念,重视区界地带的经济发展和建设第62-63页
        5.2.2 区间分工,在区界地带构建切实可行的产业体系第63页
        5.2.3 区间协作,积极促进各区之间经济交流与合作第63-64页
    5.3 做好规划对接工作,实现多规合一第64-66页
        5.3.1 建立规划协调机制,促进区界地带规划统一第64-65页
        5.3.2 区域统筹,重视区界地带的规划建设第65页
        5.3.3 提升区界地带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第65-66页
    5.4 构建边界治理体系,妥善解决区界治理问题第66-68页
        5.4.1 建立科学合理的区界治理体系,明确治理责任第66页
        5.4.2 创新区界地带治理模式,提高区界地带治理效率第66-67页
        5.4.3 创建多元主体相协调的合作治理模式第67-68页
    5.5 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促进区界地带一体化建设第68-70页
        5.5.1 强化自然边界对区界的织补效果,降低分割效应第68页
        5.5.2 打造宜人的公共空间,促进区界地带的融合第68-70页
第六章 结论第70-74页
    6.1 主要结论第70-71页
        6.1.1 行政区边界问题、矛盾突出,大城市内部区界地带存在独特的发展特征第70页
        6.1.2 多种原因导致大城市内部区界地带的矛盾第70-71页
        6.1.3 要多管齐下解决大城市内部区块的分割,促进大城市一体化融合发展第71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71-72页
        6.2.1 丰富了边界地带研究的视角第71-72页
        6.2.2 引入“城市织补”的理念促进区界地带的衔接第72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72-74页
        6.3.1 文章不足第72页
        6.3.2 文章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图表目录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作者简历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城市针灸”方法的古城街坊微更新研究--以苏州古城7,8,9号街坊为例
下一篇:存量规划视角下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研究--以苏州吴江城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