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给予边界问题足够的重视 | 第12页 |
1.1.2 科学化的城市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边界地带科学合理的建设与管理 | 第12-13页 |
1.1.3“撤县(市)设区”等行政区划的调整过程中需要兼顾边界问题的解决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4-17页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1.3.2 苏州市概况 | 第15-16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综述 | 第19-30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1.1 边界效应理论 | 第19-20页 |
2.1.2 行政区经济理论 | 第20页 |
2.1.3 共生理论 | 第20-21页 |
2.2 边界地带的研究 | 第21-29页 |
2.2.1 边界发展特征研究 | 第21-25页 |
2.2.2 边界影响因素研究 | 第25页 |
2.2.3 边界影响效果和程度研究 | 第25-27页 |
2.2.4 边界地带问题破解与调控机制研究 | 第27-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大城市内部区界地带发展特征研究分析 | 第30-47页 |
3.1 景观特征分析 | 第30-38页 |
3.1.1 区界道路景观整体性弱,卫生环境差,通畅性不足 | 第30-33页 |
3.1.2 区界滨水景观不够和谐统一,绿化少,缺少对景 | 第33-34页 |
3.1.3 区界建筑景观反差较大,对比鲜明,分解明显 | 第34-36页 |
3.1.4 区界山地景观易断裂,管理混乱,分割性强 | 第36-37页 |
3.1.5 区界地带视觉空间混乱,分割感较强 | 第37-38页 |
3.2 功能布局特征分析 | 第38-42页 |
3.2.1 区界地带市政设施和工业用地布局不合理,环境荷载较重 | 第38-40页 |
3.2.2 区界地带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 第40-41页 |
3.2.3 区界地带商业设施布局不足,活力缺失 | 第41-42页 |
3.2.4 区界地带社会构成复杂,管理混乱 | 第42页 |
3.3 经济活力分析 | 第42-45页 |
3.3.1 区界地带产业附加值低,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活力差 | 第43页 |
3.3.2 区界地带企业数量多,但创新力不足 | 第43-44页 |
3.3.3 区界地带居民从业水平低,收入较少 | 第44页 |
3.3.4 区界地带产业雷同,竞争力差别明显 | 第44-45页 |
3.4 空间品质分析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大城市内部区界地带发展特征成因 | 第47-59页 |
4.1 权力差异与制度设计不完善造成区界资源配置不均 | 第47-50页 |
4.1.1 相邻行政区权力的不对等引起区界地带的分割和竞争 | 第47-48页 |
4.1.2 制度设计的不完善使相邻行政区缺乏府际协调机制 | 第48-49页 |
4.1.3 部分区界地带远离权力中心使政府的带动作用和政策的影响力较小 | 第49-50页 |
4.1.4 行政权属的模糊使得区界地带布局困难、争议不断 | 第50页 |
4.2 经济发展状况制约区界地带的建设 | 第50-53页 |
4.2.1 财政实力和经济发展方式差别导致区界发展建设水平不高 | 第51-52页 |
4.2.2 经济合作与交流欠缺导致区间分工不明、产业结构失衡 | 第52-53页 |
4.3 规划层面不协调 | 第53-56页 |
4.3.1 规划间不协调导致建设用地超标 | 第53-54页 |
4.3.2 规划范围和管控内容的差异导致无法兼顾所有的区界地带 | 第54-55页 |
4.3.3 规划的不合理使得区界地带问题突出、区间对比明显 | 第55-56页 |
4.4 城市管理体制不完善造成区界管理问题多 | 第56-58页 |
4.4.1 各区区块分割、管理碎片化影响到区界地带空间品质和社会治安状况 | 第56页 |
4.4.2 建设、管理体制不同使区块管理形成鲜明对比 | 第56-57页 |
4.4.3 管理主体对象单一使区界地带管理不全面、困难 | 第57-58页 |
4.5 自然地理和历史条件使区界分割明显 | 第58-59页 |
4.5.1 自然地理因素 | 第58页 |
4.5.2 区间历史因素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解决大城市内部区块分割的对策和建议 | 第59-70页 |
5.1 优化权力资源配置 | 第59-62页 |
5.1.1 构建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沟通协调制度 | 第59-60页 |
5.1.2 完善制度设计,提高官员在区界地带的合作意愿 | 第60-61页 |
5.1.3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政府在边远区界地带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 | 第61-62页 |
5.1.4 明确边界及其相关权限,减少区界地带争议 | 第62页 |
5.2 高度重视边界地带经济发展 | 第62-64页 |
5.2.1 转变观念,重视区界地带的经济发展和建设 | 第62-63页 |
5.2.2 区间分工,在区界地带构建切实可行的产业体系 | 第63页 |
5.2.3 区间协作,积极促进各区之间经济交流与合作 | 第63-64页 |
5.3 做好规划对接工作,实现多规合一 | 第64-66页 |
5.3.1 建立规划协调机制,促进区界地带规划统一 | 第64-65页 |
5.3.2 区域统筹,重视区界地带的规划建设 | 第65页 |
5.3.3 提升区界地带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 第65-66页 |
5.4 构建边界治理体系,妥善解决区界治理问题 | 第66-68页 |
5.4.1 建立科学合理的区界治理体系,明确治理责任 | 第66页 |
5.4.2 创新区界地带治理模式,提高区界地带治理效率 | 第66-67页 |
5.4.3 创建多元主体相协调的合作治理模式 | 第67-68页 |
5.5 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促进区界地带一体化建设 | 第68-70页 |
5.5.1 强化自然边界对区界的织补效果,降低分割效应 | 第68页 |
5.5.2 打造宜人的公共空间,促进区界地带的融合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0-7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1.1 行政区边界问题、矛盾突出,大城市内部区界地带存在独特的发展特征 | 第70页 |
6.1.2 多种原因导致大城市内部区界地带的矛盾 | 第70-71页 |
6.1.3 要多管齐下解决大城市内部区块的分割,促进大城市一体化融合发展 | 第7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1-72页 |
6.2.1 丰富了边界地带研究的视角 | 第71-72页 |
6.2.2 引入“城市织补”的理念促进区界地带的衔接 | 第72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2-74页 |
6.3.1 文章不足 | 第72页 |
6.3.2 文章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图表目录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