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城市针灸”方法的古城街坊微更新研究--以苏州古城7,8,9号街坊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1 古城街坊面临保护与发展双重压力第12页
        1.1.2 古城街坊更新方式转变的契机第12-13页
    1.2 相关概念解析第13-15页
        1.2.1 古城第13页
        1.2.2 街坊第13-14页
        1.2.3 城市微更新第14-15页
        1.2.4 城市针灸第15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页
        1.3.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6-19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2 研究内容第17页
        1.4.3 研究框架第17-19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9-28页
    2.1 城市微更新研究综述第19-23页
        2.1.1 二战后国外学者对城市更新的相关探索第19-21页
        2.1.2 城市微更新的形成第21页
        2.1.3 城市微更新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2.1.4 城市微更新实践探索第22-23页
    2.2 城市针灸理论研究综述第23-27页
        2.2.1 国外城市针灸理论演进第23-24页
        2.2.2 国外城市针灸相关实践第24-25页
        2.2.3 国内城市针灸理论研究第25页
        2.2.4 国内城市针灸实践探索第25-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基于“城市针灸”方法的微更新在古城街坊中的适用性研究第28-38页
    3.1 古城街坊更新的基础研究第28-32页
        3.1.1 古城街坊更新的历程第28-30页
        3.1.2 古城街坊更新的问题第30-31页
        3.1.3 古城街坊更新的困难第31-32页
        3.1.4 古城街坊更新的趋势第32页
    3.2 基于“城市针灸”方法的微更新的引入第32-34页
        3.2.1 基本内涵第32-33页
        3.2.2 基本特征第33-34页
        3.2.3 基本原则第34页
    3.3 基于“城市针灸”方法的古城街坊微更新的可行性第34-37页
        3.3.1 符合需求第34-36页
        3.3.2 方法契合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基于“城市针灸”方法的古城街坊微更新设计第38-74页
    4.1 基于“城市针灸”方法的古城街坊微更新设计流程第38-39页
    4.2 基础调研第39-44页
        4.2.1 历史文化追溯第39-40页
        4.2.2 现代需求调研第40-41页
        4.2.3 古城空间形态第41-44页
    4.3 结构化设计第44-45页
        4.3.1 系统解构第44页
        4.3.2 图层叠加第44-45页
        4.3.3 结构具化第45页
    4.4 针灸点选取第45-57页
        4.4.1 粗选第45-50页
        4.4.2 筛选第50-55页
        4.4.3 分类第55-57页
    4.5 针灸点设计第57-73页
        4.5.1 物质环境设计第57-67页
        4.5.2 功能更新第67-70页
        4.5.3 人文关怀第70-72页
        4.5.4 公共艺术介入第72-73页
    4.6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实践探索——以苏州古城 7,8,9 号街坊城市设计为例第74-96页
    5.1 项目概况第74页
    5.2 问题诊断——苏州古城 7,8,9 号街坊现状分析第74-82页
        5.2.1 历史文化追溯第74-77页
        5.2.2 现代需求调研第77-80页
        5.2.3 古城街坊空间形态研究第80-82页
    5.3 结构化设计——古城街坊空间结构体系的构成第82-85页
        5.3.1 系统解构第82-84页
        5.3.2 图层叠加第84-85页
        5.3.3 结构系统具化第85页
    5.4 点式介入——基于“城市针灸”方法的微更新的实现途径第85-94页
        5.4.1 针灸点选取第85-87页
        5.4.2 针灸点分类设计引导第87-88页
        5.4.3 针灸点设计第88-94页
    5.5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6.1 研究结论第96页
    6.2 创新点第96-97页
    6.3 问题与不足第97页
    6.4 展望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1页
图表目录第101-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附录第105-110页
作者简历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规模优化对缓解海绵城市雨水径流初期冲刷效应的研究
下一篇:大城市内部区界地带的发展特征与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