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4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财政支农资金 | 第19页 |
2.1.2 财政支农资金配置 | 第19页 |
2.1.3 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2.1 制度创新理论 | 第20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1页 |
2.2.4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现状与问题 | 第22-37页 |
3.1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配置规模现状 | 第22-29页 |
3.1.1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绝对规模分析 | 第22-25页 |
3.1.2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相对规模分析 | 第25-29页 |
3.2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结构现状 | 第29-31页 |
3.3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果现状 | 第31-34页 |
3.3.1 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 第31-32页 |
3.3.2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第32页 |
3.3.3 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 | 第32-33页 |
3.3.4 农村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明显 | 第33-34页 |
3.3.5 新型农民的培育效果趋好 | 第34页 |
3.4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3.4.1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 | 第34-35页 |
3.4.2 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 | 第35页 |
3.4.3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不规范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评价 | 第37-49页 |
4.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38页 |
4.1.1 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评价原则 | 第37页 |
4.1.2 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评价的指标选取 | 第37-38页 |
4.2 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评价的方法确定 | 第38-41页 |
4.2.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概述 | 第38页 |
4.2.2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基本模型 | 第38-41页 |
4.2.3 Malmquist指数 | 第41页 |
4.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具体分析 | 第41-47页 |
4.3.1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静态分析 | 第41-46页 |
4.3.2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动态分析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提高黑龙江省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建议 | 第49-53页 |
5.1 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 | 第49-50页 |
5.1.1 扩大财政农业支出规模 | 第49页 |
5.1.2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 第49-50页 |
5.1.3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性作用 | 第50页 |
5.1.4 建立国债专项资金 | 第50页 |
5.2 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 第50-51页 |
5.2.1 保障农业基础建设财政支出稳定增长 | 第50页 |
5.2.2 加强农业科技三项费投入 | 第50-51页 |
5.2.3 压缩农林水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 | 第51页 |
5.2.4 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51页 |
5.3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 | 第51-53页 |
5.3.1 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 | 第51页 |
5.3.2 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与集中支付 | 第51-52页 |
5.3.3 明确各级政府财政支农行为 | 第52页 |
5.3.4 强化监督约束机制 | 第52-53页 |
6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