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 | 第12-15页 |
1.1.1 水体富营养化 | 第12-13页 |
1.1.2 水华蓝藻 | 第13-15页 |
1.2 蓝藻水华磷代谢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1 水体中的磷 | 第15-16页 |
1.2.3 磷与水华蓝藻 | 第16-17页 |
1.3 蓝藻对营养盐的吸收与响应 | 第17-19页 |
1.3.1 营养盐对藻类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 第17页 |
1.3.2 影响营养盐吸收的内外因素 | 第17-18页 |
1.3.3 藻类对磷限制响应的适应性机制 | 第18-19页 |
1.3.4 藻类对营养盐吸收动力学模型 | 第19页 |
1.4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滇池水华优势蓝藻磷存储位点研究 | 第21-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1.1 药品与仪器 | 第22页 |
2.1.2 实验所用藻种及藻种培养 | 第22-23页 |
2.1.3 实验设计 | 第23页 |
2.1.4 单细胞铜绿微囊藻生长曲线测定 | 第23页 |
2.1.5 P标准工作曲线的建立 | 第23-24页 |
2.1.6 藻体内正磷酸盐测定 | 第24-25页 |
2.1.7 藻细胞外粘液层或胶鞘的破坏 | 第25页 |
2.1.8 藻细胞内总磷的测定 | 第25页 |
2.1.9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2.2 结果 | 第25-27页 |
2.2.1 铜绿微囊藻主要磷储存形态 | 第25-26页 |
2.2.2 铜绿微囊藻蓄积正磷酸盐存储位点 | 第26-27页 |
2.3 讨论 | 第27-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滇池水华优势蓝藻磷吸收利用机制 | 第29-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3.1.1 药品与仪器 | 第29-30页 |
3.1.2 藻种及藻种培养 | 第30页 |
3.1.3 实验设计 | 第30页 |
3.1.4 磷的测定 | 第30页 |
3.1.5 藻细胞生长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3.1.6 实验数据 | 第31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31-46页 |
3.2.1 四种水华蓝藻对聚合磷酸盐的吸收利用方式 | 第31-35页 |
3.2.2 四种水华蓝藻对有机磷酸盐的吸收利用方式 | 第35-41页 |
3.2.3 四种水华蓝藻对复合磷源的吸收利用方式 | 第41-46页 |
3.3 讨论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滇池水华优势蓝藻磷存储动力学研究 | 第50-6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4.1.1 药品与仪器 | 第50页 |
4.1.2 实验设计 | 第50页 |
4.1.3 藻细胞生长量的测定 | 第50页 |
4.1.4 实验数据 | 第50-51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51-62页 |
4.2.1 铜绿微囊藻磷吸收存储动力学 | 第51-53页 |
4.2.2 水华束丝藻磷吸收存储动力学 | 第53-56页 |
4.2.3 水华鱼腥藻磷吸收存储动力学 | 第56-59页 |
4.2.4 群体微囊藻磷吸收动力学 | 第59-62页 |
4.3 讨论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创新点 | 第67-68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