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 第10页 |
1.2 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动物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动物肠道微生物资源与利用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动物粪便放线菌纯培养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动物粪便放线菌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4-18页 |
1.4 动物粪便放线菌资源研究的问题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高通量测序分析七种草食性动物粪便细菌多样性 | 第20-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2.1.1 样品采集与样品信息 | 第20-21页 |
2.1.2 粪便样品总DNA的提取 | 第21页 |
2.1.3 16S rRNA基因V4区的扩增与测序 | 第21-22页 |
2.1.4 测序数据处理 | 第22页 |
2.1.5 OUTs结果统计 | 第22页 |
2.1.6 单样品测序结果分析方法 | 第22页 |
2.1.7 全样品测序结果比较方法 | 第2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2-32页 |
2.2.1 高通量测序重复实验 | 第22-23页 |
2.2.2 测序数据处理结果 | 第23页 |
2.2.3 OUTs结果分析 | 第23-27页 |
2.2.4 单样品复杂度分析 | 第27-28页 |
2.2.5 多样品测序结果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2.2.6 各粪便样品测序结果中放线菌比例 | 第30-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基于纯培养方法对七种草食性动物粪便放线菌研究 | 第34-50页 |
3.1 分离方法的研究 | 第34-38页 |
3.1.1 实验动物粪便采集 | 第34-35页 |
3.1.2 分离方法的研究 | 第35-3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3.2.1 分离方法总结 | 第38-39页 |
3.2.2 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 | 第39-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潜在新物种的多项分类鉴定 | 第50-61页 |
4.1 形态特征 | 第50-51页 |
4.1.1 形态特征实验过程 | 第50-51页 |
4.2 生理生化实验 | 第51-52页 |
4.2.1 温度耐受实验 | 第51页 |
4.2.2 NaCl耐受实验 | 第51页 |
4.2.3 pH耐受实验 | 第51页 |
4.2.4 碳氮源实验 | 第51页 |
4.2.5 酶学实验 | 第51-52页 |
4.3 化学分类实验 | 第52-53页 |
4.3.1 脂肪酸组分分析 | 第52页 |
4.3.2 纯细胞壁氨基酸分析 | 第52页 |
4.3.3 全细胞糖组分分析 | 第52页 |
4.3.4 醌组分分析 | 第52页 |
4.3.5 极性脂分析 | 第52-53页 |
4.4 分子分类实验 | 第53页 |
4.4.1 G+C mol%含量分析 | 第53页 |
4.4.2 16S rRNA全序列获得 | 第53页 |
4.4.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53页 |
4.4.4 DNA-DNA分子杂交 | 第53页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4.5.1 形态特征 | 第53-54页 |
4.5.2 生理生化 | 第54页 |
4.5.3 化学分类实验 | 第54-56页 |
4.5.4 分子实验结果 | 第56-59页 |
4.5.5 菌株描述 | 第59-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动物粪便分离放线菌生物活性研究 | 第61-71页 |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2-65页 |
5.1.1 实验菌株 | 第62页 |
5.1.2 抗菌活性筛选 | 第62-63页 |
5.1.3 纤维素酶活与角蛋白酶活筛选 | 第63页 |
5.1.4 功能基因筛选 | 第63-65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5-70页 |
5.2.1 抗菌活性菌株结果 | 第65-67页 |
5.2.2 功能基因筛选结果 | 第67-69页 |
5.2.3 纤维素酶活与角蛋白酶活筛选结果 | 第69-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