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Si75合金高温粒化新工艺基础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10-32页 |
| 1.1 铁合金的性质及用途 | 第10-12页 |
| 1.2 中国铁合金生产与消耗现状 | 第12-13页 |
| 1.3 铁合金粒化的必要性 | 第13-14页 |
| 1.4 传统铁合金粒化生产工艺 | 第14-16页 |
| 1.5 铁合金粒化工艺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 1.6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8-30页 |
| 1.7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 2 实验原料、装置及流程 | 第32-40页 |
| 2.1 实验原料 | 第32-35页 |
| 2.1.1 成分分析 | 第32页 |
| 2.1.2 物相分析 | 第32-33页 |
| 2.1.3 粘度测试 | 第33-35页 |
| 2.2 实验装置设计 | 第35-37页 |
| 2.2.1 设计思路 | 第35页 |
| 2.2.2 实验装置本体及系统布置 | 第35-37页 |
| 2.3 实验流程 | 第37-3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3 硅铁合金高温粒化实验 | 第40-60页 |
| 3.1 实验方案 | 第40-41页 |
| 3.2 硅铁合金风冷粒化实验 | 第41-42页 |
| 3.2.1 颗粒形貌和粒度 | 第42页 |
| 3.3 硅铁合金水冷粒化实验 | 第42-51页 |
| 3.3.1 颗粒形貌 | 第43-48页 |
| 3.3.2 颗粒粒度 | 第48-51页 |
| 3.4 粒化合金颗粒表面氧化状态 | 第51-57页 |
| 3.4.1 XRD检测 | 第52页 |
| 3.4.2 热重检测 | 第52-54页 |
| 3.4.3 SEM检测 | 第54-5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 4 硅铁合金高温粒化过程模型建立 | 第60-76页 |
| 4.1 多孔转杯粒化机理分析 | 第60-64页 |
| 4.2 合金熔滴尺寸预测模型 | 第64-69页 |
| 4.3 合金熔滴飞行轨迹模型 | 第69-71页 |
| 4.4 合金熔滴冷却过程模型 | 第71-7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5 粒化器与合金的润湿性对粒化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76-86页 |
| 5.1 理论分析 | 第76-78页 |
| 5.2 高温润湿实验 | 第78-80页 |
| 5.2.1 实验设备及步骤 | 第78-79页 |
|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9-80页 |
| 5.3 不同材质转杯粒化实验 | 第80-83页 |
| 5.3.1 颗粒形貌 | 第81-82页 |
| 5.3.2 颗粒粒度 | 第82-8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86-90页 |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 6.2 创新点 | 第87-88页 |
| 6.3 展望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 附录 | 第98-99页 |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8-99页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 第99页 |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