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 第15-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基本思路和框架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 第19-20页 |
1.4 方法与数据 | 第20-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21页 |
1.5 对文中重要概念的说明 | 第21-24页 |
1.5.1 主观幸福感的规范性概念 | 第21-23页 |
1.5.2 发展的角度选择 | 第23-24页 |
1.6 本研究的特色和可能的创新 | 第24-26页 |
1.6.1 研究视角的新颖 | 第24-25页 |
1.6.2 研究方法的独特 | 第25-26页 |
2. 文献评述 | 第26-38页 |
2.1 幸福收入悖论 | 第26-28页 |
2.2 探究幸福之源 | 第28-31页 |
2.2.1 微观个体发展与幸福 | 第28-29页 |
2.2.2 宏观经济发展与幸福 | 第29-31页 |
2.3 主观幸福产生的心理机制 | 第31-33页 |
2.3.1 攀比心理 | 第31-33页 |
2.3.2 适应性心理 | 第33页 |
2.4 中国幸福问题的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2.5 简评 | 第36-38页 |
3.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和理论发展 | 第38-48页 |
3.1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 第38-41页 |
3.2 经济学的幸福理论发展 | 第41-46页 |
3.2.1 古典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 第41-43页 |
3.2.2 边际主义的幸福理论 | 第43页 |
3.2.3 新古典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 第43-44页 |
3.2.4 福利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 第44-45页 |
3.2.5 行为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 第45页 |
3.2.6 发展经济学的幸福理论 | 第45-46页 |
3.3 简评 | 第46-48页 |
4. 个体发展与主观幸福感的一种实证分析 | 第48-75页 |
4.1 研究背景和问题 | 第48-49页 |
4.2 文献评论 | 第49-53页 |
4.2.1 童年家境与个体发展 | 第49-51页 |
4.2.2 主观幸福感与个体发展 | 第51-52页 |
4.2.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52-53页 |
4.3 模型、数据与变量 | 第53-61页 |
4.3.1 幸福函数最优化分析 | 第53-55页 |
4.3.2 多元递归概率模型 | 第55-57页 |
4.3.3 数据特征与变量选择 | 第57-61页 |
4.4 核心变量的统计分析 | 第61-65页 |
4.5 实证模型结果分析 | 第65-72页 |
4.5.1 多元递归概率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第65-71页 |
4.5.2 童年家境对个体发展的效应分析 | 第71-72页 |
4.6 小结 | 第72-75页 |
5. 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主观幸福感 | 第75-100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75-76页 |
5.2 文献评论 | 第76-78页 |
5.3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78-84页 |
5.3.1 基本模型 | 第79-80页 |
5.3.2 攀比理论 | 第80-81页 |
5.3.3 适应性理论 | 第81-83页 |
5.3.4 实证模——Order Probit模型 | 第83-84页 |
5.4 数据及变量统计 | 第84-90页 |
5.4.1 数据来源 | 第84页 |
5.4.2 变量选择及描述 | 第84-87页 |
5.4.3 核心变量的总貌及变化趋势 | 第87-90页 |
5.5 实证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第90-98页 |
5.5.1 经济增长与主观幸福感 | 第90-93页 |
5.5.2 收入分配与主观幸福感 | 第93页 |
5.5.3 收入再分配与主观幸福感 | 第93-95页 |
5.5.4 稳健性检验 | 第95-98页 |
5.6 小结 | 第98-100页 |
6. 破解城乡社会结构中的幸福收入悖论 | 第100-114页 |
6.1 研究背景和问题 | 第100-101页 |
6.2 文献评论 | 第101-103页 |
6.3 模型、变量与数据 | 第103-105页 |
6.3.1 实证模型 | 第103页 |
6.3.2 变量的选择、定义及描述 | 第103-105页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2页 |
6.4.1 城乡幸福悖论 | 第105-108页 |
6.4.2 城乡幸福悖论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8-111页 |
6.4.3 城乡幸福悖论的存在条件 | 第111-112页 |
6.5 总结性的评论与启示 | 第112-114页 |
7. 国民幸福指标体系实践经验借鉴 | 第114-127页 |
7.1 济发展指标的反思 | 第114-117页 |
7.2 欠发达国家的国民幸福指标体系——以不丹为例 | 第117-120页 |
7.2.1 幸福的四大支柱 | 第117-119页 |
7.2.2 幸福的九大领域 | 第119-120页 |
7.3 发达国家的国民幸福指标体系 | 第120-124页 |
7.3.1 全球公认的幸福典范——以北欧为例 | 第120-123页 |
7.3.2 东亚的快乐鸿沟——以新加坡为例 | 第123-124页 |
7.4 国民幸福指标体系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 第124-127页 |
8.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27-137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28-130页 |
8.2 政策启示 | 第130-134页 |
8.3 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134-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4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144-145页 |
后记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