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泥沙动力学、河流动力学论文

极端水沙灾害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引言第14-23页
    1.1 梯级坝溃决洪水研究第14-16页
    1.2 冰湖溃决洪水数值模拟研究第16-17页
    1.3 暴雨山洪灾害研究第17-20页
        1.3.1 暴雨山洪数值模拟技术第17-19页
        1.3.2 山洪灾害防治现状第19页
        1.3.3 山洪灾害成因第19页
        1.3.4 山洪灾害预报第19-20页
    1.4 并行计算与网格优化第20-23页
        1.4.1 并行计算第20-21页
        1.4.2 算法优化第21-23页
第2章 基于自适应网格的水沙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第23-55页
    2.1 概述第23-24页
    2.2 数学模型第24-31页
        2.2.1 控制方程第24-25页
        2.2.2 控制方程封闭模式第25-26页
        2.2.3 定网格模型数值方法第26-31页
            2.2.3.1 数值离散第26页
            2.2.3.2 阻力源项第26-27页
            2.2.3.3 底坡源项第27-28页
            2.2.3.4 通量计算第28-31页
    2.3 自适应网格生成和调整第31-33页
    2.4 自适应网格模型数值格式第33-35页
    2.5 边界条件第35-36页
        2.5.1 上游边界条件第35页
        2.5.2 下边界条件第35-36页
    2.6 并行计算第36-38页
    2.7 模型验证第38-54页
        2.7.1 定床溃坝水流模拟第39-43页
            2.7.1.1 一维定床溃坝水流第39-41页
            2.7.1.2 二维定床溃坝水流第41-43页
        2.7.2 动床溃坝水流实验室算例研究第43-52页
            2.7.2.1 滑坡体溃决水流第43-46页
            2.7.2.2 二维动床溃坝水流第46-52页
        2.7.3 冰湖溃决洪水动床模拟第52-54页
    2.8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3章 梯级大坝溃决洪水研究第55-76页
    3.1 概述第55页
    3.2 一维水沙耦合数学模型第55-58页
        3.2.1 控制方程第55-56页
        3.2.2 经验封闭关系第56-57页
        3.2.3 数值格式第57-58页
    3.3 模型验证第58-61页
        3.3.1 定床梯级坝溃决水流验证第58-59页
        3.3.2 动床溃坝水流验证第59-61页
    3.4 数值算例研究第61-70页
        3.4.1 数值算例第61-63页
        3.4.2 依次溃决梯级坝第一个坝和单坝位于x_1第63-66页
        3.4.3 依次溃决梯级坝第二个坝和单坝位于x_2第66-68页
        3.4.4 依次溃决动定床结果比较第68页
        3.4.5 同步溃决梯级坝第一个坝和单坝位于x_1第68页
        3.4.6 同步溃决梯级坝第二个坝和单坝位于x_2第68-69页
        3.4.7 同步溃决动定床结果比较第69-70页
    3.5 讨论第70-75页
        3.5.1 梯级坝溃决导致峰值水位增加和达到时间提前第70-71页
        3.5.2 梯级坝溃决水位增加临界条件第71-73页
        3.5.3 模型参数影响第73页
        3.5.4 边界条件影响第73-75页
    3.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4章 冰湖溃决洪水数值模拟研究第76-98页
    4.1 研究区域第76-77页
    4.2 初始和边界条件第77-78页
    4.3 模拟结果第78-97页
        4.3.1 定床洪水第78-83页
        4.3.2 洪水对泥沙输移和河床演变的启示第83-87页
        4.3.3 动床洪水第87-93页
        4.3.4 动定床结果比较第93-97页
    4.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5章 暴雨山洪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第98-167页
    5.1 水动力学模型计算框图第98-101页
        5.1.1 DEM资料第98页
        5.1.2 土壤特性第98-99页
        5.1.3 初始体积含水量第99页
        5.1.4 地表阻力第99页
        5.1.5 降雨条件第99-101页
    5.2 水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初步验证第101-103页
    5.3 典型洪水验证第103-122页
        5.3.1 冷口流域简介第103-105页
        5.3.2 19960731洪水第105-116页
            5.3.2.1 计算结果第105-108页
            5.3.2.2 敏感性分析第108-113页
            5.3.2.3 降雨量分配影响第113-116页
        5.3.3 19820807洪水验证第116-122页
            5.3.3.1 模拟结果第116页
            5.3.3.2 参数敏感性分析第116-122页
        5.3.4 不同量级洪水比较第122页
    5.4 预报方案与操作第122-128页
        5.4.1 灾害指标第122-123页
        5.4.2 计算工况第123页
        5.4.3 群网方案及操作流程第123-125页
            5.4.3.1 群网方案第123-124页
            5.4.3.2 群网操作流程第124-125页
        5.4.4 专网方案及操作流程第125-128页
            5.4.4.1 专网方案第125-126页
            5.4.4.2 专网操作流程第126-128页
    5.5 冷口(洮水河)流域山洪预报第128-165页
        5.5.1 预报方案模型参数第128页
        5.5.2 群网方案第128-148页
            5.5.2.1 1小时降雨历时第128-136页
            5.5.2.2 3小时降雨历时第136-142页
            5.5.2.3 6小时降雨历时第142-147页
            5.5.2.4 预报操作流程第147-148页
        5.5.3 专网方案第148-165页
            5.5.3.1 1小时降雨历时第148页
            5.5.3.2 3小时降雨历时第148-153页
            5.5.3.3 6小时降雨历时第153页
            5.5.3.4 灾害等级第153-160页
            5.5.3.5 预报操作流程第160-165页
    5.6 本章小结第165-16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67-170页
    6.1 结论第167-168页
    6.2 展望第168-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80页
致谢第180-181页
附录第181-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特大城市家庭出行碳排放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下一篇:国家坐标系下机载传感器的直接对地目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