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3.1 关于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2 关于金融危机性质、影响以及原因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3 关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策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4 关于金融危机影响要素及其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思想探源 | 第20-35页 |
2.1 马克思主义关于金融危机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 第20-28页 |
2.1.1 马克思主义创立者早期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相关论述 | 第21-23页 |
2.1.2 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发展 | 第23-25页 |
2.1.3 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完善 | 第25-28页 |
2.2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28-30页 |
2.2.1 考茨基关于长期趋势理论的研究 | 第28-29页 |
2.2.2 伯恩斯坦关于修正主义批判的研究 | 第29页 |
2.2.3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关于消费不足论的研究 | 第29页 |
2.2.4 希法亭关于比例失调危机论的研究 | 第29-30页 |
2.2.5 卢森堡关于消费不足危机论的研究 | 第30页 |
2.3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0-34页 |
2.3.1 经济危机(含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 第31页 |
2.3.2 影响金融危机的若干要素及其同金融危机的关系 | 第31-32页 |
2.3.3 资本主义危机的传导机制 | 第32-33页 |
2.3.4 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 第33页 |
2.3.5 从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思想看当代金融危机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影响以及原因分析 | 第35-50页 |
3.1 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发展 | 第35-37页 |
3.1.1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 第35页 |
3.1.2 全球金融危机的扩展 | 第35-37页 |
3.1.3 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 | 第37页 |
3.2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 第37-41页 |
3.2.1 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原有世界金融体系 | 第37-38页 |
3.2.2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大幅衰退 | 第38-39页 |
3.2.3 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 第39-40页 |
3.2.4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反思 | 第40-41页 |
3.3 全球金融危机表面原因分析 | 第41-44页 |
3.3.1 金融监管缺失埋下金融危机隐患 | 第41-42页 |
3.3.2 监管当局不作为加剧金融市场投机 | 第42-43页 |
3.3.3 单一的国际货币体系导致金融危机迅速蔓延 | 第43-44页 |
3.3.4 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引发资本泡沫出现 | 第44页 |
3.4 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 | 第44-49页 |
3.4.1 货币内在矛盾的激化引发金融危机 | 第45-46页 |
3.4.2 资本内在矛盾的激化必然引发金融危机 | 第46-47页 |
3.4.3 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基本矛盾是金融危机的最深刻根源 | 第47-48页 |
3.4.4 新自由主义本身存在的问题加剧了金融危机的全球化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世界各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措施 | 第50-60页 |
4.1 世界各国共同携手化解全球金融危机 | 第50-52页 |
4.1.1 采用非传统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快速回暖 | 第50-51页 |
4.1.2 加大政府作为应对金融危机 | 第51页 |
4.1.3 加强合作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 第51-52页 |
4.1.4 中美战略合作化解金融危机 | 第52页 |
4.2 “金砖四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 第52-54页 |
4.2.1 认清本国经济形势实行优势互补发展战略 | 第53页 |
4.2.2 加大拉动内需力度刺激本国国民消费 | 第53-54页 |
4.2.3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 第54页 |
4.2.4 加强内部合作交流,共同谋求发展道路 | 第54页 |
4.3 东盟各国合作化解金融危机 | 第54-57页 |
4.3.1 东盟层面制度化合作的不断完善 | 第55页 |
4.3.2 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的成功运行 | 第55-56页 |
4.3.3 东盟各国采取积极措施化解金融危机 | 第56-57页 |
4.4 中国积极努力化解金融危机 | 第57-59页 |
4.4.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第57页 |
4.4.2 扩大内需市场保持经济健康发展 | 第57-58页 |
4.4.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自主创新 | 第58页 |
4.4.4 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全球金融危机的启示 | 第60-67页 |
5.1 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适应世界经济潮流 | 第60-61页 |
5.1.1 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 | 第60页 |
5.1.2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引发争议 | 第60-61页 |
5.1.3 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中国作为 | 第61页 |
5.2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第61-63页 |
5.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 第62页 |
5.2.2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第62-63页 |
5.2.3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 | 第63页 |
5.2.4 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 第63页 |
5.3 全球金融危机凸显中国力量 | 第63-64页 |
5.3.1 “化危为机”化解全球金融危机 | 第63-64页 |
5.3.2 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是化解全球金融危机的基础 | 第64页 |
5.3.3 中国与世界携手化解全球金融危机 | 第64页 |
5.4 在化解金融危机中弘扬中国文化 | 第64-66页 |
5.4.1 金融危机形势下,诚信理念得以弘扬 | 第65页 |
5.4.2 金融危机形势下,崇礼重义的价值取向得以弘扬 | 第65页 |
5.4.3 金融危机形势下,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得到弘扬 | 第65页 |
5.4.4 金融危机形势下,“和而不同”的包容气度得以弘扬 | 第65-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