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9页 |
1.1.1 生物絮凝剂 | 第9-11页 |
1.1.2 BP 神经网络 | 第11-14页 |
1.1.3 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 | 第14-16页 |
1.1.4 磺胺类药物 | 第16-19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1 BP 神经网络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2.2 国内磺胺类药物去除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3 国外磺胺类药物去除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课题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4 课题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1.4.2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1.4.3 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2.1.2 培养基 | 第24-25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2.1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 | 第26-27页 |
2.2.2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多相分类 | 第27-28页 |
2.2.3 生物絮凝剂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4 磺胺甲恶唑的预处理 | 第29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2.3.1 絮凝率的测定 | 第29-30页 |
2.3.2 产率的测定 | 第30页 |
2.3.3 磺胺甲恶唑含量去除率的测定 | 第30-32页 |
第3章 高效高产量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32-41页 |
3.1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 | 第32-37页 |
3.1.1 菌源 | 第32页 |
3.1.2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初筛 | 第32-33页 |
3.1.3 生物絮凝剂产絮菌的复筛 | 第33-37页 |
3.1.4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 MFX 与 F+的对比 | 第37页 |
3.2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多相分类 | 第37-40页 |
3.2.1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形态特征 | 第37-38页 |
3.2.2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 MFX 生理生化鉴定 | 第38-39页 |
3.2.3 分子生物学的鉴定 | 第39-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 MFX 发酵参数的优化 | 第41-56页 |
4.1 发酵因素对发酵效能的影响 | 第41-46页 |
4.1.1 温度对发酵效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4.1.2 pH 值对发酵效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4.1.3 摇床转数对发酵效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4 种子液的投加量对发酵效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4.1.5 发酵时间对发酵效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 参数影响度的定量分析 | 第46-49页 |
4.3 BP 神经网络对发酵参数的优化 | 第49-54页 |
4.3.1 神经网络的结构 | 第49-50页 |
4.3.2 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 | 第50-51页 |
4.3.3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优化 | 第51-54页 |
4.4 模型预测工业发酵过程能力的验证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生物絮凝剂去除磺胺甲恶唑的效能分析 | 第56-63页 |
5.1 生物絮凝剂去除磺胺甲恶唑的影响因素 | 第56-60页 |
5.1.1 pH 值对去除磺胺甲恶唑的影响 | 第56-57页 |
5.1.2 絮凝剂投加量对去除磺胺甲恶唑的影响 | 第57页 |
5.1.3 助凝剂对去除磺胺甲恶唑的影响 | 第57-58页 |
5.1.4 絮凝时间对去除磺胺甲恶唑的影响 | 第58-59页 |
5.1.5 温度对去除磺胺甲恶唑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 生物絮凝剂去除生活污水中磺胺甲恶唑的条件优化 | 第60-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生物絮凝菌 MFX 的序列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