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金融脱媒对我国银行存贷业务的影响--基于中美比较视角的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研究评述第16-17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7-18页
        1.3.1 研究思路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页
    1.4 创新点第18-19页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第19-26页
    2.1 相关概念和情况说明第19-21页
        2.1.1 金融脱媒第19页
        2.1.2 商业银行第19-20页
        2.1.3 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第20页
        2.1.4 直接融资方式第20-21页
    2.2 相关理论第21-26页
        2.2.1 金融脱媒相关理论第21-22页
        2.2.2 商业银行盈利性相关理论第22-23页
        2.2.3 金融市场投资相关理论第23-24页
        2.2.4 企业融资相关理论第24-25页
        2.2.5 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金融脱媒对中美两国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第26-44页
    3.1 金融脱媒引发中美银行业存款资源流出第26-37页
        3.1.1 存款收益不断降低引发金融脱媒第26-29页
        3.1.2 银行业间的存款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第29-31页
        3.1.3 证券业吸纳的资金越来越多第31-33页
        3.1.4 保险业保费收入分流银行存款第33-37页
    3.2 金融脱媒背景下中美银行业负债结构的变化及影响第37-42页
        3.2.1 存款资金来源比重不断下降第37-40页
        3.2.2 非存款资金来源比重不断提高第40-42页
    3.3 金融脱媒对两国存款业务影响的比较分析第42-44页
第4章 金融脱媒对中美两国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第44-62页
    4.1 债券融资造成银行资产端的脱媒效应第44-48页
        4.1.1 美国债券融资工具的发展第44-45页
        4.1.2 我国债券融资工具的发展第45-46页
        4.1.3 债券融资对银行贷款的替代效应第46-48页
    4.2 股票融资造成银行资产端的脱媒效应第48-53页
        4.2.1 美国股票融资工具的发展第48-49页
        4.2.2 我国股票融资工具的发展第49-51页
        4.2.3 股票融资对银行贷款替代效应第51-53页
    4.3 金融脱媒背景下中美银行业资产结构的变化和影响第53-59页
        4.3.1 银行业贷款类资产增速下降第53-55页
        4.3.2 公司类贷款业务受到较大冲击第55-57页
        4.3.3 个人消费类贷款业务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第57-59页
    4.4 金融脱媒对两国贷款业务影响的比较分析第59-62页
第5章 金融脱媒对我国银行存贷业务影响的计量分析第62-76页
    5.1 模型的说明与变量选取第62-64页
        5.1.1 方法简介第62页
        5.1.2 变量的选择和处理第62-64页
    5.2 金融脱媒对银行业存款业务的实证分析第64-69页
        5.2.1 平稳性检验第64-65页
        5.2.2 基于VAR模型的分析第65-67页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第67页
        5.2.4 运用IRF分析金融脱媒对存款业务的影响第67-69页
    5.3 金融脱媒对银行业贷款业务的实证分析第69-74页
        5.3.1 平稳性检验第69-70页
        5.3.2 基于VAR模型的分析第70-72页
        5.3.3 格兰杰因果检验第72页
        5.3.4 运用IRF分析金融脱媒对贷款业务的影响第72-74页
    5.4 实证结果分析第74-76页
第6章 金融脱媒下银行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第76-80页
    6.1 优化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第76-77页
    6.2 努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第77-78页
    6.3 构建全方位的电子银行运营模式第78页
    6.4 推进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第78-80页
结论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八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为例
下一篇: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以A银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