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3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二、基本概念界定 | 第14-18页 |
三、相关的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第一章 都市中产阶层书写的文化语境 | 第23-38页 |
一、中产阶层的社会学观察 | 第23-29页 |
(一) 近代中国中产阶层雏形与消亡 | 第23-25页 |
(二) 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 | 第25-29页 |
二、都市文化崛起与中产阶层话语扩张 | 第29-32页 |
三、中国都市小说的兴起与中产阶层书写 | 第32-38页 |
第二章 都市小说中的中产阶层形象类型 | 第38-66页 |
一、高校知识分子形象系列:市场化时代的多维人格 | 第39-46页 |
二、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形象系列: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变形记” | 第46-53页 |
三、中小企业主形象系列:经济理性主义的实践者 | 第53-57页 |
四、中低级官员形象系列:权力镜像中的人性解码 | 第57-61页 |
五、艺术工作者形象系列:美与“丑”并存的圈子 | 第61-66页 |
第三章 中产阶层的生存法则与世俗人生 | 第66-98页 |
一、物质欲望:流金时代的厚利主义 | 第66-76页 |
(一) 当代启蒙语境下的财富观 | 第67-70页 |
(二) 经济理性主义催生的创富传奇 | 第70-73页 |
(三) “击鼓传花”游戏中的人性反思 | 第73-76页 |
二、情色写真:身体表达的自我主义 | 第76-86页 |
(一) “有闲阶级”的游戏 | 第77-80页 |
(二) 性压抑下的反拨 | 第80-82页 |
(三) 都市异化的表征 | 第82-84页 |
(四) 异性上位的筹码 | 第84-86页 |
三、处世之道:精致周到的利己主义 | 第86-98页 |
(一) 圈子文化 | 第87-89页 |
(二) 交换逻辑 | 第89-92页 |
(三) 竞争“无间道” | 第92-95页 |
(四) 个人主义奋斗 | 第95-98页 |
第四章 中产阶层身份共同体的建构 | 第98-125页 |
一、消费时尚与身份标签 | 第98-109页 |
(一) 作为符号的霓裳神话 | 第99-102页 |
(二) 美食营造的精致生活 | 第102-105页 |
(三) 富裕阶层的身体美学 | 第105-106页 |
(四) 闲暇生活的优雅趣味 | 第106-109页 |
二、空间区隔与地位界线 | 第109-115页 |
(一) 住宅空间:生活品味的标识 | 第109-111页 |
(二) 职业空间:都市权势的图腾 | 第111-113页 |
(三) 社交空间:累积资源的场域 | 第113-115页 |
三、身份比较与阶层意识 | 第115-125页 |
(一) 阶层比较下的社会透视 | 第115-118页 |
(二) 西方中产阶级的身份想象 | 第118-122页 |
(三) “名实之间”的身份焦虑 | 第122-125页 |
第五章 中产阶层的焦虑与救赎 | 第125-162页 |
一、焦虑时代的表征 | 第125-142页 |
(一) 婚姻的脆弱 | 第126-129页 |
(二) 恋爱的恐惧 | 第129-132页 |
(三) 竞争的压抑 | 第132-136页 |
(四) 生态的隐忧 | 第136-139页 |
(五) 财富的疑虑 | 第139-141页 |
(六) 人生的虚无 | 第141-142页 |
二、焦虑的症候与隐喻 | 第142-153页 |
(一) 抑郁症:频繁的“精神感冒” | 第143-145页 |
(二) 幻听症:嘈杂都市的痼疾 | 第145-147页 |
(三) 不孕症:人类前途的警示 | 第147-149页 |
(四) 肠胃症:欲壑难填的苦果 | 第149-151页 |
(五) 病理性赌博症:人性荒芜的切片 | 第151-153页 |
三、反省与救赎 | 第153-162页 |
(一) 爱的救赎:抚慰心灵的力量 | 第153-155页 |
(二) 伦理救赎:谋求义与利的合体 | 第155-157页 |
(三) 宗教救赎:听从智者的开释 | 第157-160页 |
(四) 艺术救赎:提升生命的高度 | 第160-162页 |
第六章 中产阶层书写的叙事策略与现实困境 | 第162-187页 |
一、叙事策略 | 第162-178页 |
(一) 都市时空的发现 | 第162-167页 |
(二) 感官叙事的运用 | 第167-171页 |
(三) 通俗传奇的嫁接 | 第171-174页 |
(四) 文学影视的并置 | 第174-176页 |
(五) 隐喻修辞的指向 | 第176-178页 |
二、现实困境 | 第178-187页 |
(一) 平面化的呈现 | 第179-180页 |
(二) 类型化的倾向 | 第180-183页 |
(三) 批判性的缺失 | 第183-184页 |
(四) 代言者的局限 | 第184-187页 |
结语 | 第187-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00页 |
致谢 | 第200-20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