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24页 |
|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 1.2.1 水-力耦合作用下岩石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2 岩石微观力学及破裂机制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2.3 岩爆预测判据及水对岩爆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1页 |
| 1.3 论文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第2章 岩石细观特征分析实验 | 第24-32页 |
| 2.1 X射线粉晶衍射实验 | 第24-28页 |
| 2.1.1 实验原理 | 第24-25页 |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 2.1.3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 2.1.4 实验结果 | 第26-28页 |
| 2.2 偏光显微镜岩石切片实验 | 第28-31页 |
| 2.2.1 实验原理 | 第28页 |
| 2.2.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 2.2.3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 2.2.4 实验结果 | 第29-31页 |
| 2.3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颗粒流细观软件PFC~(2D)及水-力耦合作用下细观力学参数选择 | 第32-46页 |
| 3.1 颗粒流细观软件PFC~(2D)简介 | 第32-34页 |
| 3.1.1 PFC~(2D)的特点及基本假设 | 第32-33页 |
| 3.1.2 PFC~(2D)接触模型简介 | 第33-34页 |
| 3.2 PFC~(2D)水-力耦合模型模拟原理 | 第34-37页 |
| 3.2.1 GBM+SJM模型(Grain-based Model + Smooth-joint Model)模拟原理 | 第35页 |
| 3.2.2 水-力耦合模型模拟原理 | 第35-37页 |
| 3.3 PFC~(2D)数值建模及细观参数的确定 | 第37-45页 |
| 3.3.1 水-力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37-41页 |
| 3.3.2 模型细观参数的确定 | 第41-45页 |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水-力耦合作用下砂岩常规三轴压缩试验模拟研究 | 第46-64页 |
| 4.1 PFC~(2D)水-力耦合模型数值模拟方案 | 第46-47页 |
| 4.2 应力-应变曲线及宏观破裂对比分析 | 第47-52页 |
| 4.3 微裂纹发育特征对比分析 | 第52-59页 |
| 4.4 能量演化对比分析 | 第59-62页 |
| 4.5 小结 | 第62-64页 |
| 第5章 水-力耦合作用下砂岩卸荷三轴压缩试验模拟研究 | 第64-83页 |
| 5.1 PFC~(2D)水-力耦合模型数值模拟方案 | 第64-65页 |
| 5.2 应力-应变曲线及宏观破裂对比分析 | 第65-70页 |
| 5.3 微裂纹发育特征对比分析 | 第70-78页 |
| 5.4 能量演化对比分析 | 第78-81页 |
| 5.5 水-力耦合作用下硬岩微观破裂机制 | 第81-83页 |
| 第6章 水-力耦合作用下岩爆预测判据修正 | 第83-90页 |
| 6.1 硬岩破裂过程中能量演化机理 | 第83-86页 |
| 6.2 水-力耦合作用下硬岩岩爆判据修正初探 | 第86-89页 |
| 6.3 小结 | 第89-90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 结论 | 第90-91页 |
| 展望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