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SK村城中村改造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9-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 城中村改造的相关概念与模式 | 第11-21页 |
2.1 城中村的有关概念 | 第11-13页 |
2.1.1 城中村的概念 | 第11页 |
2.1.2 城中村的类型 | 第11-13页 |
2.2 城中村改造模式的主要类型 | 第13-15页 |
2.2.1 按规模分类 | 第13页 |
2.2.2 按改造主体分类 | 第13-14页 |
2.2.3 城中村改造的综合模式 | 第14-15页 |
2.3 城中村改造的典型模式与借鉴 | 第15-20页 |
2.3.1 珠海模式 | 第15-17页 |
2.3.2 广州模式 | 第17-18页 |
2.3.3 杭州模式 | 第18-19页 |
2.3.4 深圳模式 | 第19-20页 |
2.4 郑州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形成 | 第20-21页 |
3 郑州市SK村城中村改造设计与运作现状 | 第21-33页 |
3.1 项目概况 | 第21-23页 |
3.1.1 建设与环境现状 | 第22页 |
3.1.2 社会经济现状 | 第22-23页 |
3.1.3 郑州市SK村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 第23页 |
3.2 郑州市SK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总体设计 | 第23-27页 |
3.2.1 总体规划 | 第23-24页 |
3.2.2 功能分区 | 第24页 |
3.2.3 交通系统 | 第24-25页 |
3.2.4 绿化与环境 | 第25-26页 |
3.2.5 建筑消防设计 | 第26-27页 |
3.2.6 节能设计 | 第27页 |
3.3 郑州市SK村城中村改造采用的运作方式 | 第27-33页 |
3.3.1 改造模式 | 第27-28页 |
3.3.2 补偿方案 | 第28-29页 |
3.3.3 安置方式 | 第29-30页 |
3.3.4 各级政府职责与利益划分 | 第30-32页 |
3.3.5 项目操作的资金筹措 | 第32-33页 |
4 郑州市SK村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3-40页 |
4.1 缺乏长效组织机构 | 第33页 |
4.2 缺乏高效工作运行机制 | 第33页 |
4.3 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进展缓慢 | 第33-34页 |
4.4 社区管理体系再造困难重重 | 第34-36页 |
4.5 改造步伐过急引发的负面作用隐现 | 第36-37页 |
4.6 开发商退出机制不完善 | 第37页 |
4.7 郑州市SK村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7-40页 |
4.7.1 城乡二元结构的冲突 | 第37-38页 |
4.7.2 局部利益观的驱使 | 第38-40页 |
5 郑州市SK村城中村改造的对策与建议 | 第40-47页 |
5.1 设立专责机构 | 第40页 |
5.2 健全工作机制 | 第40-41页 |
5.3 逐步推动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 | 第41-42页 |
5.4 稳步再造社区管理系统 | 第42-44页 |
5.5 坚持政府主导,减轻负面影响 | 第44-46页 |
5.5.1 严格审批城中村改造项目 | 第44页 |
5.5.2 进一步规范安置房建设 | 第44-45页 |
5.5.3 妥善解决“小产权房”问题 | 第45页 |
5.5.4 依托城中村改造开展小户型、廉租房建设 | 第45-46页 |
5.6 积极稳妥处理开发商退出问题 | 第46-4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