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速裁程序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1章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概述 | 第10-21页 |
| 1.1 刑事速裁程序的内涵和特点 | 第10-14页 |
| 1.1.1 刑事速裁程序的概念及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 第10-12页 |
| 1.1.2 刑事速裁程序的特点 | 第12-14页 |
| 1.2 速裁程序的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 1.2.1 程序的多元化理论 | 第14-16页 |
| 1.2.2 诉讼效率理论 | 第16-17页 |
| 1.2.3 人权保障理论 | 第17-18页 |
| 1.3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的关系协调 | 第18-21页 |
| 1.3.1 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 | 第18-19页 |
| 1.3.2 诉讼结构与程序简省 | 第19页 |
| 1.3.3 审判中心与简化庭审 | 第19-21页 |
| 第2章 国外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的考察与启示 | 第21-29页 |
| 2.1 英美法系刑事速裁程序的考察 | 第21-22页 |
| 2.1.1 美国刑事速裁程序 | 第21-22页 |
| 2.1.2 英国刑事速裁程序 | 第22页 |
| 2.2 大陆法系刑事速裁程序的考察 | 第22-23页 |
| 2.2.1 意大利刑事速裁程序 | 第22-23页 |
| 2.2.2 德国的速裁程序 | 第23页 |
| 2.3 国外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 第23-25页 |
| 2.3.1 狭义的庭审简化程序 | 第24-25页 |
| 2.3.2 处罚令程序 | 第25页 |
| 2.3.3 协商模式 | 第25页 |
| 2.4 对国外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主要模式的评析 | 第25-27页 |
| 2.4.1 简易程序形式的多元化 | 第26页 |
| 2.4.2 注重被告人最低限度权利保障 | 第26-27页 |
| 2.4.3 被告人获得量刑优惠 | 第27页 |
| 2.4.4 案件范围的扩大化 | 第27页 |
| 2.5 相关启示 | 第27-29页 |
| 第3章 我国对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的实践探索 | 第29-36页 |
| 3.1 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的背景 | 第29-31页 |
| 3.1.1 配置司法资源的现实需要 | 第29页 |
| 3.1.2 简易程序提速难的制度困境 | 第29-31页 |
| 3.1.3 前期实践探索 | 第31页 |
| 3.2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基本情况介评 | 第31-33页 |
| 3.3 刑事案件试点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 3.3.1 速裁程序的范围过窄 | 第33-34页 |
| 3.3.2 认罪从宽的规定模糊 | 第34-35页 |
| 3.3.3 联动协调不畅通 | 第35-36页 |
| 第4章 确立我国刑事速裁程序的构想 | 第36-44页 |
| 4.1 构建独立的认罪程序 | 第36页 |
| 4.2 健全程序的启动与回转 | 第36-37页 |
| 4.3 构建合理的庭前准备程序 | 第37-38页 |
| 4.4 规范庭审程序 | 第38-40页 |
| 4.5 健全相关配套机制 | 第40-44页 |
| 4.5.1 构建程序的联动机制 | 第40-41页 |
| 4.5.2 完善法律援助机制 | 第41页 |
| 4.5.3 重视量刑建议权效力作用 | 第41-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