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13页 |
| 第一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基础理论 | 第13-19页 |
| 第一节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界定 | 第13-14页 |
|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定义 | 第13页 |
| 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特征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价值 | 第14-16页 |
| 一、最大限度地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 | 第14-15页 |
| 二、完善了案件分流程序 | 第15页 |
| 三、加强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未成年人司法理念 | 第15-16页 |
| 第三节 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域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考察与比较 | 第19-25页 |
| 第一节 域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考察 | 第19-21页 |
| 一、德国暂时不予起诉制度 | 第19-20页 |
| 二、日本起诉犹豫制度 | 第20页 |
| 三、美国延缓起诉制度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我国与域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比较 | 第21-25页 |
| 一、社会调查报告 | 第21-22页 |
| 二、附加条件内容 | 第22页 |
| 三、监督制约机制 | 第22-23页 |
| 四、考察帮教措施 | 第23页 |
| 五、刑事被害人的救济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25-35页 |
| 第一节 社会调查机制不健全 | 第25-28页 |
| 一、社会调查的立法和实践现状 | 第25-26页 |
| 二、社会调查的适用有待规范 | 第26-28页 |
| 第二节 附加条件规定不具体 | 第28-29页 |
| 一、附加条件的立法和实践现状 | 第28页 |
| 二、附加条件的规定过于笼统 | 第28-29页 |
| 第三节 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 第29-30页 |
| 一、监督制约的立法和实践现状 | 第29-30页 |
| 二、监督制约缺乏程序保障 | 第30页 |
| 第四节 考察帮教措施不周全 | 第30-32页 |
| 一、考察帮教的立法和实践现状 | 第30-31页 |
| 二、考察帮教的执行不够专业 | 第31-32页 |
| 第五节 刑事被害人救济不到位 | 第32-35页 |
| 一、刑事被害人救济的立法和实践现状 | 第32-33页 |
| 二、刑事被害人的救济有待完善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 | 第35-45页 |
| 第一节 明确社会调查制度 | 第35-38页 |
| 一、明确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地位 | 第35-36页 |
| 二、明确各个调查主体的职责划分 | 第36-37页 |
| 三、规范社会调查报告的适用程序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细化附加条件 | 第38-40页 |
| 一、符合附加条件的关键要素 | 第38页 |
| 二、附加条件要有针对性 | 第38-40页 |
| 第三节 加强监督制约机制 | 第40-41页 |
| 第四节 完善考察帮教措施 | 第41-43页 |
| 一、考察帮教的主体趋于多元化 | 第41-42页 |
| 二、规范帮教流程 | 第42-43页 |
| 第五节 健全被害人的权益救济机制 | 第43-45页 |
| 一、完善被害人心理辅导工作 | 第43-44页 |
| 二、明确被害人的权利救济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