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第一节 研究源起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一、社会心态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舆情的概念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一、社会心态的研究 | 第13-15页 |
二、舆情的研究 | 第15-17页 |
三、社会心态与舆情的交叉研究 | 第17-18页 |
四、小结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研究问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19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第五节 研究价值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雷洋事件舆情中的社会心态解析 | 第22-60页 |
第一节 雷洋事件的舆情阶段梳理 | 第22-28页 |
一、舆情爆发期:雷洋不明原因死亡,多方信源引发社会关注 | 第24-26页 |
二、舆情延续期:第三方尸检进行,昌平检方主导调查 | 第26-27页 |
三、舆情反复期:北京检察介入侦查,雷洋事件正式立案 | 第27-28页 |
四、舆情平息期:司法程序结束,责任人受处置 | 第28页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28-34页 |
一、社会心态的测量维度 | 第28-2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9页 |
三、类目构建 | 第29-34页 |
第三节 雷洋事件舆情阶段的社会心态 | 第34-52页 |
一、舆情爆发期的社会心态 | 第34-38页 |
二、舆情延续期的社会心态 | 第38-42页 |
三、舆情反复期的社会心态 | 第42-47页 |
四、舆情平息期的社会心态 | 第47-51页 |
五、舆情各阶段的社会心态比较 | 第51-52页 |
第四节 雷洋事件中社会心态对舆情发展走势的影响 | 第52-58页 |
一、社会心态负面倾向推动舆情危机 | 第52-55页 |
二、社会心态恶化加剧舆情危机和震荡 | 第55-56页 |
三、社会心态重构推动舆情转折 | 第56-58页 |
四、良性社会心态实现舆情支持,负面心态暗含舆情危机隐患 | 第58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雷洋事件舆情要素对社会心态的影响 | 第60-69页 |
第一节 网民特征对社会心态的影响 | 第60-62页 |
一、网民个性推动需求多元、主动表达 | 第60-61页 |
二、网民的底层认同产生平民价值,加剧群际对立 | 第61-62页 |
三、网民公共理性缺乏推动负面情绪 | 第62页 |
第二节 官方行动对社会心态的影响 | 第62-64页 |
一、议程设置失效恶化社会信任 | 第62-63页 |
二、公信力受损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 第63页 |
三、践行法治推动社会价值认同 | 第63-64页 |
四、客观存在删帖行动,不利于社会情绪疏导 | 第64页 |
第三节 媒体报道对社会心态的影响 | 第64-65页 |
一、媒体敏锐把握舆情事件中的社会需求 | 第64页 |
二、媒体积极疏导负面社会情绪 | 第64-65页 |
三、媒体积极推动社会反思 | 第65页 |
四、媒体违背新闻原则行为损害社会信任 | 第65页 |
第四节 网络属性对社会心态的影响 | 第65-66页 |
一、网络开放性为社会心态的表达创造条件 | 第65-66页 |
二、网络复杂性造成社会心态的不确定性 | 第66页 |
三、网络去中心化推动社会心态的相对独立性 | 第66页 |
第五节 舆情事件特性对社会心态的影响 | 第66-67页 |
一、雷洋事件的典型性决定了社会心态最初的负面倾向 | 第66-67页 |
二、雷洋事件的冲突性加深社会对立,阻碍社会共识 | 第67页 |
三、雷洋事件的模糊性推动真相追问与全民焦虑、怨恨 | 第67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社会心态与舆情应对 | 第69-78页 |
第一节 舆情应对基础:深刻理解社会心态决定舆情根本走势与走向 | 第69-72页 |
一、社会需求是舆情发生发展的动力因素 | 第69-70页 |
二、社会认知推动舆情偏向 | 第70-71页 |
三、社会价值观是舆情导向的核心 | 第71页 |
四、社会情绪影响舆情裂度 | 第71-72页 |
五、社会行动倾向构建舆情基本氛围,展现舆情处置效果 | 第72页 |
第二节 舆情应对的本质:培育和构建良性的社会心态 | 第72-73页 |
第三节 社会心态视角下舆情应对启示 | 第73-77页 |
一、确立以公众为导向的舆情应对理念 | 第73-74页 |
二、满足民众真相需求,增强信息公开能力 | 第74页 |
三、鼓励和保护民众自由表达的需求 | 第74-75页 |
四、满足民众社会进步需求,凝聚社会共识 | 第75-76页 |
五、推动法治成为社会共享价值 | 第76页 |
六、积极推动政府形象管理策略,消解负面情绪 | 第76-77页 |
七、重视媒介在社会心态培育中的作用 | 第77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