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序言 | 第10-14页 |
| (一)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 第10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4-16页 |
| 二、担保贷款诈骗案件的实体纷争 | 第16-32页 |
| (一)民事合同的效力 | 第16-22页 |
| 1. 刑民交叉案件中民事合同效力的观点梳理 | 第16-17页 |
| 2. 诈骗类犯罪中民事合同效力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3. 担保贷款诈骗案中民事合同效力的具体判断 | 第19-22页 |
| (二)民事合同效力对刑事犯罪认定的影响 | 第22-32页 |
| 1. 民事合同有效是否影响贷款诈骗罪成立的观点呈现 | 第22-23页 |
| 2. 民事合同有效是否影响贷款诈骗罪认定的具体判断 | 第23-28页 |
| 3. 行为人对担保人欺骗行为的定性 | 第28-30页 |
| 4. 民事救济左右刑事犯罪认定的否定 | 第30-32页 |
| 三、民事合同有效与刑事犯罪共存的原因 | 第32-43页 |
| (一)违法判断的一元性、相对性及多元性的争辩 | 第33-36页 |
| (二)各种学说的取舍 | 第36-38页 |
| (三)各学说在解释论中的意义 | 第38-40页 |
| 1. 学说在财产罪保护法益中的运用 | 第38-39页 |
| 2. 学说在不法原因给付与诈骗罪中的运用 | 第39-40页 |
| (四)借款合同有效与贷款诈骗罪共存的原因 | 第40-43页 |
| 四、担保贷款诈骗案的程序选择 | 第43-52页 |
| (一)刑民交叉案件程序选择的既有解决办法 | 第43-47页 |
| 1. 刑民交叉案件程序选择之法律根据的演化及辨析 | 第43-46页 |
| 2. 刑民交叉案件程序选择规则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46-47页 |
| (二)刑民交叉案件程序选择规则的评价 | 第47-49页 |
| 1. 刑民交叉案件程序选择规则的学说检讨 | 第47-48页 |
| 2. 刑民交叉案件程序选择的实务现状 | 第48-49页 |
| (三)担保贷款诈骗案程序选择的具体判断 | 第49-52页 |
| 1. 刑民交叉案件程序选择规则的重构 | 第49-50页 |
| 2. 担保贷款诈骗案程序选择的具体判断 | 第50-52页 |
| 五、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