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壹、导论 | 第10-15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一)比较法研究 | 第11页 |
| (二)案例实证研究 | 第11页 |
| (三)解释论研究 | 第11-12页 |
|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12-15页 |
| (一)宪法与本文所称“公法” | 第12-14页 |
| (二)民事特别法与本文所称“公法” | 第14-15页 |
| 贰、公法管制规范介入民事私法之缘由 | 第15-19页 |
| 一、填补民事私法漏洞之需要 | 第15-16页 |
| 二、落实公法管制的私法实效 | 第16-17页 |
| 三、公私法之对立互动关系 | 第17-19页 |
| 叁、公法管制规范介入民事契约 | 第19-44页 |
| 一、管制规范介入民事契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19-29页 |
| (一)德国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第19-22页 |
| (二)台湾地区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第22-23页 |
| (三)我国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第23-29页 |
| 二、私法转介条款的适用情形 | 第29-32页 |
| (一)已经明定合同效力 | 第29-30页 |
| (二)未明定合同效力,但通过法律解释可以确定合同效力 | 第30页 |
| (三)未明定合同效力,但规定其他处理方式 | 第30-32页 |
| 三、转介公法管制规范认定契约效力的比例原则架构 | 第32-42页 |
| (一)私法到公法的思维转变 | 第32-34页 |
| (二)认定契约效力的比例原则架构 | 第34-42页 |
| 四、小结 | 第42-44页 |
| 肆、公法管制规范介入民事侵权 | 第44-61页 |
| 一、管制规范介入民事侵权的比较法考察 | 第44-49页 |
| (一)德国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第44-45页 |
| (二)台湾地区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第45-46页 |
| (三)我国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第46-49页 |
| 二、保护他人法律之含义与适用情形 | 第49-54页 |
| (一)保护他人法律之内容 | 第49-50页 |
| (二)保护他人法律之客体 | 第50-52页 |
| (三)保护他人法律之适用情形 | 第52-54页 |
| 三、违反保护他人法律构成侵权的认定标准 | 第54-60页 |
| (一)违反法律属于保护他人之法律 | 第54-58页 |
| (二)受害主体属于法律保护之对象 | 第58-59页 |
| (三)所生损害属于法律保护之范围 | 第59页 |
| (四)损害原因符合法律规定之意旨 | 第59-60页 |
| 四、小结 | 第60-61页 |
| 伍、公法管制规范介入民事物权 | 第61-76页 |
| 一、管制规范限制物权的比较法考察 | 第61-66页 |
| (一)德国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第61-62页 |
| (二)台湾地区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第62-63页 |
| (三)我国立法例与解释方法 | 第63-66页 |
| 二、我国《物权法》第7条作为转介条款的可能 | 第66-69页 |
| (一)公法介入物权与介入契约及侵权的比较 | 第66-67页 |
| (二)物权限制不应纳入物权法定原则的范畴 | 第67-69页 |
| 三、《物权法》第7条作为转介条款的法律适用 | 第69-74页 |
| (一)物权取得的调适空间 | 第69-73页 |
| (二)物权行使的调适空间 | 第73-74页 |
| (三)损害赔偿的调适空间 | 第74页 |
| 四、小结 | 第74-76页 |
| 陆、结语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