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半刚性基层材料疲劳试验 | 第10-15页 |
1.2.2 损伤力学理论 | 第15-17页 |
1.2.3 半刚性基层养护维修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半刚性基层材料疲劳损伤模型 | 第21-45页 |
2.1 疲劳损伤基本理论 | 第21-24页 |
2.1.1 损伤变量、含损伤的本构方程 | 第21-23页 |
2.1.2 热力学相关定律 | 第23-24页 |
2.2 疲劳损伤模型 | 第24-41页 |
2.2.1 线性疲劳损伤模型 | 第24页 |
2.2.2 非线性疲劳损伤模型 | 第24-28页 |
2.2.3 三阶段疲劳损伤模型 | 第28-29页 |
2.2.4 疲劳损伤临界值Dc | 第29-31页 |
2.2.5 疲劳损伤模型参数γ(S) | 第31-36页 |
2.2.6 疲劳损伤影响因素 | 第36页 |
2.2.7 疲劳损伤可靠度分析 | 第36-41页 |
2.3 基于损伤模型的疲劳寿命预估 | 第41-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半刚性基层疲劳损伤数值模拟 | 第45-81页 |
3.1 疲劳损伤有限元分析 | 第45-54页 |
3.1.1 基于有限元的疲劳损伤数值方法 | 第45-46页 |
3.1.2 用户材料子程序UMAT介绍及编写 | 第46-48页 |
3.1.3 适用于有限元的疲劳损伤模型 | 第48-50页 |
3.1.4 疲劳损伤模型的参数确定 | 第50-51页 |
3.1.5 疲劳损伤模型的验证 | 第51-54页 |
3.2 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4-55页 |
3.2.1 路面结构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 第54-55页 |
3.2.2 路面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55页 |
3.3 半刚性基层疲劳损伤分析 | 第55-60页 |
3.3.1 无损路面结构中半刚性基层应力场分析 | 第55-56页 |
3.3.2 有损路面结构中半刚性基层损伤场分析 | 第56-58页 |
3.3.3 有损路面结构中半刚性基层应力场分析 | 第58-60页 |
3.4 半刚性基层疲劳损伤影响因素 | 第60-75页 |
3.4.1 模量对半刚性基层疲劳损伤的影响 | 第60-65页 |
3.4.2 厚度对半刚性基层疲劳损伤的影响 | 第65-71页 |
3.4.3 层间接触对半刚性基层疲劳损伤的影响 | 第71-73页 |
3.4.4 路面结构参数对半刚性基层裂缝形成寿命的敏感性分析 | 第73-75页 |
3.5 半刚性基层疲劳损伤观测验证 | 第75-78页 |
3.5.1 弯沉变化规律分析 | 第75-76页 |
3.5.2 模量衰变规律分析 | 第76-78页 |
3.5.3 疲劳损伤累积规律分析 | 第7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四章 基于疲劳损伤的半刚性基层养护评价方法 | 第81-93页 |
4.1 半刚性基层养护评价指标及标准 | 第81-85页 |
4.1.1 沥青路面养护评价体系 | 第81-82页 |
4.1.2 半刚性基层养护评价指标 | 第82-83页 |
4.1.3 半刚性基层养护评价标准 | 第83-85页 |
4.2 半刚性基层养护效益评价 | 第85-88页 |
4.2.1 养护效益评价方法 | 第85-86页 |
4.2.2 养护效益评价指标 | 第86-88页 |
4.3 半刚性基层养护评价方法 | 第88-89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89-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3-94页 |
5.2 进一步研究问题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