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盖挖法车站研究现状与应用 | 第14-16页 |
1.2.1 盖挖法的应用与发展 | 第14-15页 |
1.2.2 盖挖法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盖挖法的主要形式及技术特点 | 第16-19页 |
1.3.1 盖挖顺作法 | 第16-17页 |
1.3.2 盖挖逆作法 | 第17-18页 |
1.3.3 盖挖半逆作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9-20页 |
2 五四广场站工程背景与施工方案比选 | 第20-34页 |
2.1 工程背景 | 第20-24页 |
2.1.1 工程概况 | 第20-22页 |
2.1.2 车站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第22-23页 |
2.1.3 地下管线情况与保护 | 第23-24页 |
2.2 施工方案的比选 | 第24-32页 |
2.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24-25页 |
2.2.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25-27页 |
2.2.3 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 第27-29页 |
2.2.4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第29页 |
2.2.5 建立判断矩阵并进行单排序求解 | 第29-31页 |
2.2.6 层次目标最终排序求解计算 | 第31页 |
2.2.7 结论 | 第31-32页 |
2.3 小结 | 第32-34页 |
3 盖挖半逆作法车站施工监测 | 第34-62页 |
3.1 监测的必要性与目的 | 第34-35页 |
3.1.1 监测的必要性 | 第34页 |
3.1.2 监测的目的 | 第34-35页 |
3.2 监测计划编制依据及原则 | 第35-37页 |
3.2.1 监测计划编制依据 | 第35页 |
3.2.2 监测计划编制原则 | 第35-37页 |
3.3 基坑监测项目 | 第37-38页 |
3.4 基坑监测点的布设 | 第38-43页 |
3.4.1 监测点布设原则 | 第38页 |
3.4.2 基坑控制点布设 | 第38页 |
3.4.3 基坑监测点布设 | 第38-43页 |
3.5 监测管理及控制 | 第43-47页 |
3.5.1 监测管理 | 第43-44页 |
3.5.2 建筑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 | 第44页 |
3.5.3 观测周期 | 第44-45页 |
3.5.4 监测控制标准 | 第45-47页 |
3.6 监测信息反馈 | 第47-50页 |
3.6.1 监测工作程序 | 第47-48页 |
3.6.2 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 第48-49页 |
3.6.3 现场监测系统组成 | 第49-50页 |
3.6.4 监测信息反馈程序 | 第50页 |
3.7 监测结果分析 | 第50-60页 |
3.7.1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变化规律 | 第51-55页 |
3.7.2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规律 | 第55-56页 |
3.7.3 锚索轴力变化规律 | 第56-60页 |
3.8 小结 | 第60-62页 |
4 车站施工过程数值模拟与研究 | 第62-94页 |
4.1 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简介 | 第62-65页 |
4.1.1 Midas程序简介 | 第62页 |
4.1.2 Midas数值模拟求解的基本原理 | 第62-65页 |
4.2 建立车站施工模型 | 第65-68页 |
4.2.1 计算参数及模型的建立 | 第65-66页 |
4.2.2 本构模型 | 第66-67页 |
4.2.3 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67页 |
4.2.4 收敛条件 | 第67-68页 |
4.3 施工模拟 | 第68-80页 |
4.3.1 主要施工步骤 | 第68-71页 |
4.3.2 主要变量分布图 | 第71-80页 |
4.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80-86页 |
4.4.1 临时围护桩水平位移 | 第80-81页 |
4.4.2 主体围护桩水平位移 | 第81-83页 |
4.4.3 地面沉降 | 第83-85页 |
4.4.4 坑底土体隆起 | 第85-86页 |
4.5 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第86-91页 |
4.5.1 围护桩水平位移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的对比 | 第86-89页 |
4.5.2 地表沉降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的对比 | 第89-91页 |
4.6 小结 | 第91-94页 |
5 盖挖半逆作车站围护结构优化 | 第94-106页 |
5.1 围护结构优化的意义 | 第94页 |
5.2 围护桩参数优化 | 第94-99页 |
5.2.1 围护桩桩径对基坑位移的影响 | 第94-96页 |
5.2.2 围护桩混凝土强度对基坑位移的影响 | 第96-98页 |
5.2.3 桩间距对基坑水平位移的影响 | 第98-99页 |
5.3 锚索的优化 | 第99-103页 |
5.3.1 不同公称直径钢绞线的影响 | 第99-101页 |
5.3.2 锚索不同打设角度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5.4 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控制措施 | 第103-104页 |
5.5 小结 | 第104-10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6.1 结论 | 第106-107页 |
6.2 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0-11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