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3 40CrNi2Si2MoVA超高强度钢的加工性能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40CrNi2Si2MoVA超高强度钢方面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铣削力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表面粗糙度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5 刀具磨损方面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高速铣削 40CrNi2Si2MoVA钢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的实验研究 | 第18-29页 |
2.1 表面粗糙度的数学模型 | 第18-19页 |
2.2 实验方法与实验条件 | 第19-21页 |
2.3 表面粗糙度和切削力的单因素实验 | 第21-24页 |
2.3.1 切削参数 | 第21-22页 |
2.3.2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2.4 表面粗糙度及切削力的正交实验 | 第24-27页 |
2.4.1 正交实验方案 | 第24-25页 |
2.4.2 正交实验结果的分析 | 第25-26页 |
2.4.3 正交实验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高速铣削 40CrNi2Si2MoVA超高强度钢刀具磨损实验及其经验模型的建立 | 第29-40页 |
3.1 铣削 40CrNi2Si2MoVA超高强度钢刀具磨损形态机理分析 | 第29-30页 |
3.2 刀具磨损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3.2.1 刀具磨损正交实验设计 | 第30-31页 |
3.2.2 刀具磨损正交切削实验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3.2.3 基于后刀面磨损量的预测模型 | 第32页 |
3.3 切削速度对刀具磨损的影响 | 第32-35页 |
3.4 刀具磨损与破损分析 | 第35-38页 |
3.4.1 刀具前刀面磨损 | 第35-36页 |
3.4.2 刀具后刀面磨损 | 第36-37页 |
3.4.3 刀具破损 | 第37页 |
3.4.4 刀具磨损机理分析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高速铣削 40CrNi2Si2MoVA超高强度钢切削过程的仿真研究 | 第40-49页 |
4.1 仿真软件的选择 | 第40-41页 |
4.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1-44页 |
4.2.1 40CrNi2Si2MoVA超高强度钢本构 | 第41-42页 |
4.2.2 仿真实验参数设置 | 第42-44页 |
4.3 仿真结果及其讨论 | 第44-46页 |
4.3.1 切削速度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2 进给速度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45页 |
4.3.3 轴向切深对切削力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 温度场及应力场的分析 | 第46-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高速铣削 40CrNi2Si2MoVA超高强度钢的参数优化 | 第49-55页 |
5.1 遗传算法优化函数特点及NSGA-II算法基本原理 | 第49-50页 |
5.2 铣削参数优化模型 | 第50-51页 |
5.3 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 第51-52页 |
5.4 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52-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