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电声技术和语音信号处理论文--语音信号处理论文--语音识别与设备论文

面向文本的语者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本文的工作内容第10-11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1-12页
    1.4 论文结构安排第12-13页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第13-25页
    2.1 特征提取第13-15页
        2.1.1 预加重第13页
        2.1.2 分帧第13-14页
        2.1.3 加窗第14页
        2.1.4 FFT第14页
        2.1.5 Mel 滤波器组第14-15页
        2.1.6 DCT 变换第15页
    2.2 混合高斯模型第15-17页
    2.3 隐马尔科夫模型第17-21页
        2.3.1 隐马尔科夫模型的参数第17页
        2.3.2 隐马尔科夫模型涉及的三个问题第17-18页
        2.3.3 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类型第18-19页
        2.3.4 BW 算法第19-21页
    2.5 汉语语音的特性第21-23页
        2.5.1 汉语特点综述第21-22页
        2.5.2 语音单位第22-23页
    2.6 小结第23-25页
第三章 声学模型及其训练流程第25-31页
    3.1 声学模型简介第25页
    3.2 声学模型的训练流程第25-28页
        3.2.1 特征提取第26页
        3.2.2 训练上下文无关声学模型第26页
        3.2.3 训练上下文相关声学模型第26-27页
        3.2.4 生成语言问题第27页
        3.2.5 构造决策树做状态绑定第27-28页
        3.2.6 训练绑定后的上下文相关声学模型第28页
    3.3 语音识别实验第28-29页
    3.4 小结第29-31页
第四章 面向文本的开集语者识别机制第31-49页
    4.1 面向文本的开集语者识别概述第31页
    4.2 面向文本的开集语者识别的关键技术第31-35页
        4.2.1 汉语特征的筛选第31-32页
        4.2.2 训练背景模型第32页
        4.2.3 语者模型自适应第32-33页
        4.2.4 阈值设定第33-34页
        4.2.5 得分规整第34-35页
    4.3 面向文本的开集语者识别系统设计思路第35-43页
        4.3.1 面向文本的开集语者识别系统框架第35页
        4.3.2 特征提取第35页
        4.3.3 特殊音素声学模型的训练第35-38页
        4.3.4 提取特定模型参数第38-40页
        4.3.5 语者模型自适应第40-41页
        4.3.6 阈值的设定第41-42页
        4.3.7 语者识别第42-43页
    4.4 面向文本的开集语者识别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第43-47页
        4.4.1 闭集和开集识别性能测试第43-46页
        4.4.2 抗噪性能测试第46-47页
    4.5 小结第47-49页
第五章 关键词识别的初步研究第49-65页
    5.1 关键词识别概述第49-50页
    5.2 关键词识别的关键技术第50-52页
        5.2.1 特征提取第50页
        5.2.2 模型选择第50-51页
        5.2.3 端点检测第51-52页
    5.3 关键词识别系统的主要技术难点第52-53页
        5.3.1 非关键词模型的选取第52页
        5.3.2 语者无关第52页
        5.3.3 系统的稳健性第52-53页
    5.4 关键词识别系统构建与实现第53-63页
        5.4.1 系统框架第53页
        5.4.2 特征提取第53页
        5.4.4 关键词模型训练第53-54页
        5.4.5 阈值计算第54-56页
        5.4.6 测试语句编码第56页
        5.4.7 关键词端点检测第56-58页
        5.4.8 关键词确认第58-59页
        5.4.9 相关实验第59-63页
    5.5 小结第63-6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6.1 本文的总结第65页
    6.2 本文的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致谢第71-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目标》修订版教材的分析与评价
下一篇:模块课程教学在托福培训中的应用--以郑州外国语学校AP班托福培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