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一、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对象、目的与内容 | 第10-12页 |
1.2 研究简史 | 第12-14页 |
二、分区与分期 | 第14-63页 |
2.1 长江下游地区 | 第14-30页 |
2.1.1 长江下游地区莲花纹瓦当 | 第15-16页 |
2.1.2 长江下游地区兽面纹瓦当 | 第16-18页 |
2.1.3 长江下游地区花卉纹瓦当 | 第18-19页 |
2.1.4 长江下游地区龙纹瓦当 | 第19页 |
2.1.5 长江下游地区禽鸟纹瓦当 | 第19页 |
2.1.6 长江下游地区滴水 | 第19-20页 |
2.1.7 长江下游瓦当、滴水的阶段性特征 | 第20-28页 |
2.1.8 长江下游瓦当、滴水的区域特点 | 第28-30页 |
2.2 峡江流域 | 第30-47页 |
2.2.1 峡江流域莲花纹瓦当 | 第31-33页 |
2.2.2 峡江流域兽面纹瓦当 | 第33-34页 |
2.2.3 峡江流域花卉纹瓦当 | 第34-35页 |
2.2.4 峡江流域钱币纹瓦当 | 第35-36页 |
2.2.5 峡江流域素面瓦当 | 第36页 |
2.2.6 峡江流域云纹瓦当 | 第36页 |
2.2.7 峡江流域射线纹瓦当 | 第36页 |
2.2.8 峡江流域化生纹瓦当 | 第36页 |
2.2.9 峡江流域人面纹瓦当 | 第36页 |
2.2.10 峡江流域滴水 | 第36-37页 |
2.2.11 峡江流域瓦当、滴水的阶段性特征 | 第37-44页 |
2.2.12 峡江流域瓦当、滴水的区域特点 | 第44-47页 |
2.3 闽江流域 | 第47-54页 |
2.3.1 闽江流域莲花纹瓦当 | 第47-48页 |
2.3.2 闽江流域兽面纹瓦当 | 第48页 |
2.3.3 闽江流域花卉纹瓦当 | 第48-49页 |
2.3.4 闽江流域化生纹瓦当 | 第49页 |
2.3.5 闽江流域瓦当、滴水的阶段性特征 | 第49-52页 |
2.3.6 闽江流域瓦当、滴水的区域特点 | 第52-54页 |
2.4 珠江流域 | 第54-63页 |
2.4.1 珠江流域莲花纹瓦当 | 第54-56页 |
2.4.2 珠江流域兽面纹瓦当 | 第56页 |
2.4.3 珠江流域花卉纹瓦当 | 第56页 |
2.4.4 珠江流域文字瓦当 | 第56-57页 |
2.4.5 珠江流域禽鸟纹瓦当 | 第57页 |
2.4.6 珠江流域滴水 | 第57页 |
2.4.7 珠江流域瓦当的阶段性特征 | 第57-61页 |
2.4.8 珠江流域瓦当的区域特点 | 第61-63页 |
三、南方各区唐宋时期瓦当、滴水总体特点及其相关研究 | 第63-89页 |
3.1 南方地区唐宋时期瓦当总体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 第63-72页 |
3.1.1 莲花纹瓦总体特点 | 第63-67页 |
3.1.2 花卉纹瓦当总体特点 | 第67-69页 |
3.1.3 兽面纹瓦当总体特点 | 第69-72页 |
3.2 南方地区滴水总体特点 | 第72-74页 |
3.3 檐头覆瓦 | 第74-76页 |
3.4 垂尖华头板瓦 | 第76-78页 |
3.5 南方地区唐宋时期瓦当尺寸研究 | 第78-81页 |
3.6 南方地区唐宋时期瓦当材质研究 | 第81-83页 |
3.7 南方地区唐宋时期稀有纹饰瓦当、滴水研究 | 第83-89页 |
四、结语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附图 | 第9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