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公众参与在行政决策程序中的制度功能为何屡遭废弛 | 第10-19页 |
(一) 参与功能废弛是否因为学理上论证乏力 | 第10-13页 |
1. 学界已为公众参与作出大量注解 | 第10-11页 |
2. 学界论证公众参与具备制度条件 | 第11-12页 |
3. 学界论证公众参与具备制度优势 | 第12-13页 |
(二) 参与功能废弛是否因为实定法上保障缺位 | 第13-14页 |
(三) 参与功能废弛是否因为违背时代亟需 | 第14-15页 |
(四) 参与功能废弛究竟缘何 | 第15-19页 |
1. 信息不对称导致参与不能或无效 | 第15-16页 |
2. 程序成本高昂导致决策者与公众忌惮参与机制 | 第16-17页 |
3. 公民社会未完成及公众影响力需要未满足导致参与能力弱化与参与不足 | 第17-18页 |
4. 行政决策的“搭便车”效应导致参与沦为虚设 | 第18页 |
5. 利益分散多元导致参与难以入手 | 第18-19页 |
二、公众参与在行政决策程序中的制度功能如何有效发挥 | 第19-38页 |
(一) 公众参与误解的澄清——公众参与是否为当然的制度安排 | 第21-30页 |
1. 公众参与是否必须——公众参与的适用范围 | 第21-27页 |
2. 公众参与是否恰当——公众参与的度和方式 | 第27-30页 |
(二) 公众参与模式的选取 | 第30-32页 |
(三) 公众参与技术细节的把握 | 第32-38页 |
1. 选取相关公众 | 第32-33页 |
2. 公众介入及退出行政决策程序的时间节点 | 第33-36页 |
3. 行政决策方案的非结构化 | 第36-37页 |
4. 行政决策所涉专业知识的有效释明 | 第37-38页 |
三、公众参与在行政决策程序中的制度功能未能有效发挥时如何救济 | 第38-47页 |
(一) 参与程序的责任机制 | 第38-43页 |
1. 参与程度方面的责任机制 | 第39-40页 |
2. 参与过程方面的责任机制 | 第40-41页 |
3. 参与效力方面的责任机制 | 第41-43页 |
(二) 参与程序的补强机制 | 第43-47页 |
四、对公众参与的补充——开放的立场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