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4-26页 |
1.1 介孔炭概述 | 第14-15页 |
1.2 介孔炭材料形态研究 | 第15-17页 |
1.2.1 球状介孔炭 | 第15-16页 |
1.2.2 棒状介孔炭 | 第16页 |
1.2.3 介孔炭纳米管 | 第16-17页 |
1.3 球状介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7-23页 |
1.3.1 硬模板法 | 第17-18页 |
1.3.2 软模板法 | 第18-19页 |
1.3.3 水热法 | 第19-21页 |
1.3.4 延伸St(?)ber方法 | 第21-22页 |
1.3.5 水溶液法 | 第22-23页 |
1.4 球状介孔炭的应用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实验方案设计 | 第26-33页 |
2.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26-28页 |
2.2 实验方案设计及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2.2.1 磁性介孔炭微球的合成 | 第28页 |
2.2.2 介孔炭纳米球的合成 | 第28-29页 |
2.2.3 功能化介孔炭纳米球的合成 | 第29-30页 |
2.2.4 磁性介孔炭微球对模型药物非诺贝特的吸附与释放 | 第30-31页 |
2.2.5 介孔炭纳米对伊曲康唑的吸附与释放及细胞毒性实验 | 第31页 |
2.2.6 功能化介孔炭纳米球对亚甲基蓝和甲基橙的吸附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3-38页 |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原料 | 第33-34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3.1.2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34页 |
3.2 介孔炭球的表征方法 | 第34-38页 |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4-35页 |
3.2.2 物理吸附及比表面积(BET)测定 | 第35-36页 |
3.2.3 材料形貌分析 | 第36页 |
3.2.4 形貌与孔隙结构分析 | 第36页 |
3.2.5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36页 |
3.2.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3.2.7 拉曼光谱 | 第37页 |
3.2.8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37页 |
3.2.9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7页 |
3.2.10 磁特征的测量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强酸下介孔炭微球的直接合成与对非诺贝特的释放 | 第38-44页 |
4.1 磁性介孔球炭微球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38-39页 |
4.1.1 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38页 |
4.1.2 EDS图谱分析 | 第38-39页 |
4.2 磁性介孔炭微球的应用 | 第39-43页 |
4.2.1 非诺贝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与结构式 | 第39-40页 |
4.2.2 载药前后形貌分析 | 第40页 |
4.2.3 氮气吸附与孔径分布 | 第40-41页 |
4.2.4 WXRD衍射与DSC热分析 | 第41-42页 |
4.2.5 药物溶出实验 | 第42-43页 |
4.3 小结及创新点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均一介孔炭纳米球的可控合成及对伊曲康唑的释放 | 第44-60页 |
5.1 均一介孔炭纳米球的表征与讨论 | 第44-55页 |
5.1.1 实验方案 | 第44-45页 |
5.1.2 乙醇与水体积比对聚合物形貌的影响 | 第45-47页 |
5.1.3 表面活性剂F127对聚合物形貌的影响 | 第47-48页 |
5.1.4 盐酸浓度对聚合物形貌的影响 | 第48-49页 |
5.1.5 聚合物纳米球稳定性的研究 | 第49-50页 |
5.1.6 介孔炭纳米球的形貌与孔隙结构分析 | 第50-51页 |
5.1.7 介孔炭纳米球的孔隙结构分析 | 第51-52页 |
5.1.8 热重分析 | 第52-53页 |
5.1.9 表面活性剂F127的新研究与探讨 | 第53-54页 |
5.1.10 合成机理 | 第54-55页 |
5.2 介孔球炭纳米球的应用 | 第55-59页 |
5.2.1 伊曲康唑的物理性质及分子结构式 | 第55-56页 |
5.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6页 |
5.2.3 介孔炭纳米球对伊曲康唑的载药量的计算 | 第56-57页 |
5.2.4 WXRD与DSC热分析 | 第57页 |
5.2.5 药物溶出实验 | 第57-58页 |
5.2.6 介孔炭纳米球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58-59页 |
5.3 小结及创新点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功能化介孔炭纳米球的合成 | 第60-84页 |
6.1 功能化介孔炭纳米球的表征与讨论 | 第60-71页 |
6.1.1 实验方案 | 第60-61页 |
6.1.2 氯化铁的浓度对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 第61-62页 |
6.1.3 傅里叶红外分析 | 第62-63页 |
6.1.4 XPS分析 | 第63-64页 |
6.1.5 EDS能谱分析 | 第64-65页 |
6.1.6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及孔径分布 | 第65-66页 |
6.1.7 HCl浓度对铁炭复合纳米球的影响 | 第66-67页 |
6.1.8 固化温度对聚合物纳米球溶液的影响 | 第67-68页 |
6.1.9 固化温度对形貌与结构的影响 | 第68-69页 |
6.1.10 TGA热分析 | 第69-70页 |
6.1.11 DSC热分析 | 第70-71页 |
6.1.12 高温水热处理对聚合物纳米球与炭球的影响 | 第71页 |
6.2 探讨介孔炭纳米球及其功能化的形成机理 | 第71-75页 |
6.2.1 浓硫酸后处理对聚合物纳米球与炭球形成的影响 | 第71-73页 |
6.2.2 金属铜离子对聚合物纳米球的固化作用 | 第73页 |
6.2.3 介孔炭及其功能化的形成机理 | 第73-75页 |
6.3 超细Fe_3O_4-MCNs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75-78页 |
6.3.1 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75-76页 |
6.3.2 氮气吸附与孔径分布 | 第76页 |
6.3.3 晶体组成与磁特征分析 | 第76-78页 |
6.4 纯炭与超细Fe_3O_4-MCNs对染料的吸附与释放研究 | 第78-82页 |
6.4.1 超细Fe_3O_4-MCNs对亚甲基蓝和甲基橙的吸附与磁性分离实验 | 第78-79页 |
6.4.2 纯炭的孔隙参数与对亚甲基蓝和甲基橙的吸附 | 第79-80页 |
6.4.3 纯炭与超细Fe_3O_4-MCNs在吸附差异上的探讨 | 第80-81页 |
6.4.4 超细Fe_3O_4-MCNs的重复性机制与流程示意图 | 第81-82页 |
6.5 小结及创新点 | 第82-84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