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产融结合文献综述 | 第21-40页 |
2.1 产融结合的理论依据 | 第21-25页 |
2.1.1 早期理论 | 第21-22页 |
2.1.2 近代理论 | 第22-24页 |
2.1.3 现代理论 | 第24-25页 |
2.2 产融结合的动因 | 第25-28页 |
2.2.1 产融结合的动因 | 第25-27页 |
2.2.2 文献述评 | 第27-28页 |
2.3 产融结合的经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 第28-36页 |
2.3.1 产融结合的经济效应 | 第28-31页 |
2.3.2 产融结合经济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2.3.3 文献述评 | 第32-36页 |
2.4 产融结合的风险 | 第36-40页 |
2.4.1 产融结合的风险 | 第36-38页 |
2.4.2 文献述评 | 第38-40页 |
第3章 制度环境与产融结合风险的理论分析 | 第40-50页 |
3.1 我国产融结合的制度沿革 | 第40-42页 |
3.2 市场化进程、产融结合与企业经营风险 | 第42-43页 |
3.3 政府干预、产融结合与企业经营风险 | 第43-46页 |
3.3.1 政府的“掠夺之手”和“帮助之手” | 第43-45页 |
3.3.2 政府政策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 金融市场化、产融结合与企业经营风险 | 第46-48页 |
3.4.1 金融市场化水平与融资约束 | 第46-47页 |
3.4.2 金融市场化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 | 第47页 |
3.4.3 金融市场化水平与风险监管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制度环境、产融结合与企业经营风险的实证研究 | 第50-75页 |
4.1 我国产融结合的现状 | 第50-54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54-57页 |
4.3 研究设计 | 第57-67页 |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57-60页 |
4.3.2 变量的选择 | 第60-67页 |
4.4 实证分析 | 第67-72页 |
4.4.1 描述性统计 | 第67-68页 |
4.4.2Wilcoxon秩和检验 | 第68-69页 |
4.4.3 回归分析 | 第69-72页 |
4.5 稳健性检验 | 第72-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不同特征下产融结合风险的实证研究 | 第75-86页 |
5.1 研究假设 | 第75-77页 |
5.2 研究设计 | 第77页 |
5.3 实证分析 | 第77-85页 |
5.3.1 持股比例、持续时间对产融结合风险的影响 | 第77-82页 |
5.3.2 持股类型对产融结合风险的影响 | 第82-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产融结合退出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86-94页 |
6.1 研究设计 | 第86-87页 |
6.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86-87页 |
6.1.2 变量的选择 | 第87页 |
6.2 描述性统计 | 第87-90页 |
6.3 Logit回归分析 | 第90-91页 |
6.4 进一步研究 | 第91-9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 | 第94-9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4-95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95-96页 |
7.3 研究不足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
附录A 政府干预、持股类型与产融结合风险(1) | 第109-110页 |
附录A 政府干预、持股类型与产融结合风险(2) | 第110-111页 |
附录B 金融发展水平、持股类型与产融结合风险(1) | 第111-112页 |
附录B 金融发展水平、持股类型与产融结合风险(2)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