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1.3 研究方法、重点及难点、创新点 | 第20-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2 研究的重难点 | 第20页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分析 | 第21-28页 |
2.1 多元文化的释义 | 第21-23页 |
2.1.1 多元文化的含义 | 第21页 |
2.1.2 多元文化的成因 | 第21-22页 |
2.1.3 多元文化的特征 | 第22页 |
2.1.4 多元文化与多样文化的区别 | 第22-23页 |
2.2 我国多元文化的形态表现 | 第23-25页 |
2.2.1 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差异共存 | 第23-24页 |
2.2.2 乡土文化、城市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 | 第24页 |
2.2.3 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各领风骚 | 第24-25页 |
2.2.4 主流文化、各种亚文化的相互涌动 | 第25页 |
2.3 理想信念释义 | 第25-26页 |
2.3.1“理想信念”的提出 | 第25-26页 |
2.3.2 理想信念的形成因素 | 第26页 |
2.3.3 理想信念的内容维度 | 第26页 |
2.3.4 理想信念与理想、信念 | 第26页 |
2.4 理想信念教育的释义 | 第26-28页 |
2.4.1 理想信念教育的含义、要素、目标 | 第27页 |
2.4.2 理想信念教育与“三观”教育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8-46页 |
3.1 实证调查研究的实施 | 第28-30页 |
3.1.1 实证调查方法 | 第28页 |
3.1.2 问卷实证研究 | 第28-30页 |
3.2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数据统计 | 第30-42页 |
3.2.1 受调查对象信息的数据统计 | 第30-31页 |
3.2.2 问卷调查内容的数据统计 | 第31-42页 |
3.3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分析 | 第42-45页 |
3.3.1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取向 | 第42页 |
3.3.2 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问题研究 | 第46-50页 |
4.1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表现 | 第46-47页 |
4.1.1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空泛化,缺乏针对性 | 第46-47页 |
4.1.2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 | 第47页 |
4.1.3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队伍不稳定,缺乏科学性 | 第47页 |
4.2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7-50页 |
4.2.1 大学生自身原因 | 第47-48页 |
4.2.2 学校原因 | 第48页 |
4.2.3 社会原因 | 第48-49页 |
4.2.4 家庭原因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研究 | 第50-61页 |
5.1 把握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基本原则 | 第50-52页 |
5.1.1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原则 | 第50页 |
5.1.2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互促进的原则 | 第50-51页 |
5.1.3 教育者以身作则有力引导的原则 | 第51页 |
5.1.4 正面教育与批判错误思想紧密结合的原则 | 第51-52页 |
5.2 加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 | 第52-54页 |
5.2.1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基础 | 第52-53页 |
5.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 第53-54页 |
5.3 创新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 | 第54-61页 |
5.3.1 发挥社会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正面导向作用 | 第54-56页 |
5.3.2 注重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 第56-57页 |
5.3.3 强化学校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 第57-59页 |
5.3.4 加强自我教育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 第59-61页 |
结论与不足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7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