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第8-9页 |
1.1.1 理论依据 | 第8页 |
1.1.2 现实依据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0-12页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命题的界定与各章内容概述 | 第13-1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16-23页 |
2.1 传统国家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同一 | 第16-18页 |
2.1.1 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础 | 第16-17页 |
2.1.2 西塞罗明确了传统意义上市民社会的概念 | 第17页 |
2.1.3 中世纪基督教国家与社会思想的过渡 | 第17-18页 |
2.2 近代自由主义:社会先于国家 | 第18-20页 |
2.2.1 洛克朦胧意识的国家与社会二分 | 第18-19页 |
2.2.2 卢梭作为普遍意志的政治共同体 | 第19-20页 |
2.3 国家理性主义: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 第20-23页 |
2.3.1 黑格尔市民社会观 | 第20-21页 |
2.3.2 黑格尔国家观 | 第21页 |
2.3.3 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论证路径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思想的发展脉络 | 第23-37页 |
3.1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思想的初步形成 | 第23-28页 |
3.1.1《莱茵报》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思想的萌芽 | 第23-24页 |
3.1.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颠倒 | 第24-25页 |
3.1.3《德法年鉴》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阐明 | 第25-28页 |
3.2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 | 第28-31页 |
3.2.1《神圣家族》中市民社会是国家的自然基础的论证 | 第28-29页 |
3.2.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物质基础的阐明 | 第29-30页 |
3.2.3《哲学的贫困》中市民社会关系思想的孕育 | 第30-31页 |
3.3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思想的成熟时期 | 第31-37页 |
3.3.1《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揭示 | 第31-32页 |
3.3.2 现实斗争中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 | 第32-37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37-47页 |
4.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 | 第37-39页 |
4.1.1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涵义 | 第37-39页 |
4.1.2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 | 第39页 |
4.2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 | 第39-42页 |
4.2.1 国家的起源与本质 | 第39-40页 |
4.2.2 国家与意识形态理论 | 第40-41页 |
4.2.3 国家消亡理论 | 第41-42页 |
4.3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思想的主要观点 | 第42-47页 |
4.3.1 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 第43-44页 |
4.3.2 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 | 第44-45页 |
4.3.3 国家向社会的回归 | 第45-47页 |
第五章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47-61页 |
5.1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新思潮、新理论 | 第47-54页 |
5.1.1 社会转型 | 第47-48页 |
5.1.2 中国社会的新思潮、新理论 | 第48-54页 |
5.2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思想的当代性问题 | 第54-57页 |
5.2.1 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变迁 | 第54-56页 |
5.2.2 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 | 第56-57页 |
5.3 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马克思国家与社会理论的新探索 | 第57-61页 |
5.3.1 治理现代化:马克思国家与社会理论的新发展 | 第58-59页 |
5.3.2 推进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重要保障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