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世界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史“创造”显现的考量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9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第12-14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述评第14-26页
        1.2.1 关于创造本质的相关研究第14-18页
        1.2.2 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人类创造性思维形式第18-22页
        1.2.3 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创造活动第22-25页
        1.2.4 西方哲学史创造相关研究第25-26页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第26-29页
        1.3.1 研究思路第26-28页
        1.3.2 研究方法第28页
        1.3.3 创新点第28-29页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创造显现的分析逻辑第29-38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29-33页
        2.1.1. 创造第29-30页
        2.1.2 创造力与创造性第30-32页
        2.1.3. 显现第32-33页
    2.2 西方哲学史创造概念显现的分析逻辑第33-38页
        2.2.1 哲学本体论逻辑——人的本质追问所显现的创造本质第33-34页
        2.2.2 哲学认识论的依据——从创造主体确立到认知对象的扩展第34-38页
第3章 西方哲学史创造从忽视到显现的历史回顾第38-48页
    3.1. 西方哲学史肯定“人的创造性”观点萌芽第38-40页
        3.1.1 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创造性第38-39页
        3.1.2 古希腊哲学家对主观意志的肯定第39-40页
    3.2 西方哲学史肯定“人的创造性”观点初现曙光第40-42页
        3.2.1 前基督期首提“造物”的概念第40-41页
        3.2.2 中世纪强化上帝的创造性第41-42页
    3.3 西方哲学史“人的创造性”的显现与哲学史创造概念的潜在第42-46页
        3.3.1 文艺复兴时期彰显人的艺术创造成果第42-43页
        3.3.2. 近代哲学家们对人的创造性的探索第43-45页
        3.3.3. 研究活动的出现与研究者的概念为肯定人的创造性奠定基础第45-46页
    3.4 西方哲学史创造的显现第46-48页
        3.4.1 哲学创造显现的标志第46-47页
        3.4.2 哲学创造显现是一个过程第47-48页
第4章 从神创论到人类实践的创造主体显现第48-65页
    4.1 认知的主体能力显现第48-55页
        4.1.1 笛卡尔确立了理性主体地位第48-49页
        4.1.2 洛克白板理论强化了认知主体的经验力量第49-51页
        4.1.3 康德理性的极致标志认知主体向创造主体过渡第51-53页
        4.1.4 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构成创造主体实质内容第53-55页
    4.2 从本能到生命力的主体创造本质显现第55-61页
        4.2.1 弗洛伊德的人本能蕴藏着创造本能第55-57页
        4.2.2 尼采的权力意志彰显创造的激情第57-59页
        4.2.3 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解析人的创造本源第59-61页
    4.3 创造主体能力与创造本质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创造主体第61-65页
        4.3.1 马克思感性的物质生产确立实践创造主体第61-63页
        4.3.2 马克思实践创造主体确立的哲学意义第63-65页
第5章 理性思考与感性直观协同的创造思维形式显现第65-78页
    5.1 人类理性张扬提供创造思维形式显现的可能性第65-68页
        5.1.1 逻辑思维提供人类反身思考的可能第65-67页
        5.1.2 数学提供了精细性的思维形式第67-68页
    5.2 想象研究构成了创造思维形式显现的标志第68-72页
        5.2.1 康德的“先验(transzendental)想象力”第69-70页
        5.2.2 黑格尔论艺术想象第70-72页
    5.3 感性直观解决了创造思维形式显现的路径第72-75页
        5.3.1 素朴的感性直观第72-74页
        5.3.2 现象学的感性直观第74-75页
    5.4 创造思维形式的最终显现第75-78页
        5.4.1 两者协同的心理基础是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协同第75-76页
        5.4.2 两者协同体现创造的真实过程第76-78页
第6章 实践活动纳入哲学考察视野促进创造活动显现第78-93页
    6.1 艺术哲学的传统与冲破天才论第78-82页
        6.1.1 艺术创造的天才论第78-80页
        6.1.2 普罗艺术的哲学思考第80-82页
    6.2 科学哲学的传统与打破再现自然的疑问第82-86页
        6.2.1 科学创造的再现与创造之争第82-85页
        6.2.2 科学创造的逻辑与非逻辑之争第85-86页
    6.3 哲学对技术忽视的传统与技术哲学的诞生第86-93页
        6.3.1 哲学对技术的忽视成为历史第86-88页
        6.3.2 技术哲学对技术创造的解读第88-90页
        6.3.3 技术哲学的诞生伴随对技术创造的反思第90-93页
第7章 结论第93-98页
    7.1 西方哲学史“创造”的潜在第93页
    7.2 西方哲学史“创造”的显现第93-95页
    7.3 “创造”显现的反思第95-96页
    7.4 未来研究的可能进路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作者简介第108-10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形态的铁磁/反铁磁复合纳米结构中交换偏置的模拟
下一篇:小汪沟铁矿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