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汪沟铁矿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露天转地下产量衔接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露天转地下覆盖层形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小汪沟铁矿地质调查及岩体稳定性分析 | 第21-44页 |
2.1 地质概况 | 第21-25页 |
2.1.1 矿区自然地理条件 | 第21页 |
2.1.2 矿区地质条件 | 第21-23页 |
2.1.3 矿床地质条件 | 第23-24页 |
2.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25页 |
2.2 岩体稳定性分析 | 第25-43页 |
2.2.1 结构面调查及数据整理 | 第25-30页 |
2.2.2 矿岩点载荷强度测定 | 第30-41页 |
2.2.3 岩体基本质量指标计算与稳定性分级 | 第41-4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分区开采方案研究 | 第44-55页 |
3.1 分区原则 | 第44-45页 |
3.2 分区方法 | 第45-46页 |
3.3 分区开采方案 | 第46-53页 |
3.3.1 临界持续冒落面积估算 | 第46-47页 |
3.3.2 分区开采方案 | 第47-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采矿方法优选 | 第55-62页 |
4.1 主矿体采矿方法改进 | 第55-58页 |
4.2 中厚矿体有底柱崩落法开采方案 | 第58-59页 |
4.3 薄矿体房柱法开采方案 | 第59页 |
4.4 露天细部境界优选 | 第59-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结构参数优化 | 第62-74页 |
5.1 小汪沟铁矿散体流动参数测定 | 第62-69页 |
5.1.1 实验材料制备与实验模型 | 第62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62-64页 |
5.1.3 试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 第64-69页 |
5.2 分段高度确定 | 第69页 |
5.3 进路间距确定 | 第69-71页 |
5.4 崩矿步距确定 | 第71-72页 |
5.5 下盘岩石开掘高度确定 | 第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6章 诱导冒落与冒落危害防治技术研究 | 第74-87页 |
6.1 诱导冒落技术发展现状 | 第74-75页 |
6.2 空区冒落过程分析 | 第75-76页 |
6.3 采空区冒落形式控制 | 第76-79页 |
6.4 采空区冒落危害防治技术 | 第79-85页 |
6.4.1 空区冒落气流冲击速度估算 | 第79-84页 |
6.4.2 空区陷落危害分析 | 第84-85页 |
6.4.3 落块、滚石危害及防治技术 | 第8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7章 露天转地下覆盖层形成方案研究 | 第87-96页 |
7.1 上位分区覆盖层形成方案 | 第87-89页 |
7.2 中位分区覆盖层形成方案 | 第89-94页 |
7.3 下位分区覆盖层形成方案 | 第9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8章 改进方案的生产能力 | 第96-101页 |
8.1 采场生产能力 | 第96-97页 |
8.2 系统运输能力 | 第97页 |
8.3 高产年限 | 第97-98页 |
8.4 三工作面回采的优越性 | 第98-99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9章 改进方案实施效果 | 第101-117页 |
9.1 上位采区回采效果 | 第101-105页 |
9.2 中位采区回采效果 | 第105-109页 |
9.3 下位采区回采效果 | 第109-113页 |
9.4 三工作面采出的矿石总量统计 | 第113-114页 |
9.5 露天转地下增产衔接技术 | 第114-116页 |
9.6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10.1 结论 | 第117-118页 |
10.2 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论文发表等情况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