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鱼病学论文

两种重要鱼类致病菌感染及减毒活疫苗接种途径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4-34页
    1.1 水产养殖病害及疫苗第14-18页
        1.1.1 鳗弧菌及弧菌病第14-16页
        1.1.2 迟钝爱德华氏菌及迟钝爱德华氏菌病第16-17页
        1.1.3 水产疫苗种类及递送第17-18页
    1.2 水产病害的感染途径第18-23页
        1.2.1 鱼类黏膜组织结构第18-21页
        1.2.2 鳗弧菌感染鱼体进入途径的研究进展第21-23页
        1.2.3 研究病原进入途径的方法及意义第23页
    1.3 鱼类黏膜组织的先天免疫系统第23-26页
        1.3.1 黏液第23-24页
        1.3.2 体液免疫第24-25页
        1.3.3 细胞免疫第25-26页
    1.4 鱼类黏膜组织的适应性免疫系统第26-27页
        1.4.1 体液免疫第26页
        1.4.2 细胞免疫第26-27页
    1.5 鱼类免疫应答过程第27-32页
        1.5.1 抗原识别第27-29页
        1.5.2 炎症反应第29-31页
        1.5.3 抗原加工及递呈第31页
        1.5.4 淋巴细胞活化第31-32页
        1.5.5 黏膜免疫应答与系统免疫应答第32页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32-34页
第2章 黏膜损伤对鳗弧菌感染斑马鱼的影响第34-55页
    2.1 引言第34页
    2.2 实验材料第34-35页
        2.2.1 菌株及实验动物第34页
        2.2.2 药品及仪器第34-35页
        2.2.3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第35页
    2.3 实验方法第35-42页
        2.3.1 实验动物驯养第35-36页
        2.3.2 菌体培养及制备第36页
        2.3.3 细菌质粒抽提第36-37页
        2.3.4 鳗弧菌感受态制备第37页
        2.3.5 电转第37页
        2.3.6 鳗弧菌复壮第37-38页
        2.3.7 定量检测病原菌方法的建立第38-39页
        2.3.8 斑马鱼黏膜组织损伤模型建立第39页
        2.3.9 病原菌感染方式第39页
        2.3.10 斑马鱼组织取样第39-40页
        2.3.11 细菌及动物组织基因组抽提第40-41页
        2.3.1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第41页
        2.3.13 黏液抑菌实验第41-42页
    2.4 实验结果第42-51页
        2.4.1 鳗弧菌毒株的复壮第42页
        2.4.2 qPCR法定量检测鳗弧菌模型建立第42-43页
        2.4.3 不同接种方式鳗弧菌感染斑马鱼毒力考察第43-44页
        2.4.4 鳗弧菌感染斑马鱼进入途径考察第44-46页
        2.4.5 鳗弧菌感染皮肤、肠黏膜层受损斑马鱼毒力考察第46-48页
        2.4.6 鳗弧菌在健康和皮肤黏膜层损伤斑马鱼组织中的定植考察第48-49页
        2.4.7 鳗弧菌感染皮肤损伤修复中的斑马鱼毒力考察第49-51页
        2.4.8 斑马鱼皮肤黏液对鳗弧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第51页
    2.5 实验讨论第51-54页
    2.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3章 鳗弧菌减毒活疫苗浸泡免疫斑马鱼的黏膜免疫应答第55-74页
    3.1 引言第55页
    3.2 实验材料第55-56页
        3.2.1 菌株及实验动物第55页
        3.2.2 药品及仪器第55页
        3.2.3 培养基及溶液配制第55-56页
    3.3 实验方法第56-59页
        3.3.1 斑马鱼浸泡免疫第56页
        3.3.2 斑马鱼组织RNA抽提第56-57页
        3.3.3 RNA消化、逆转录第57页
        3.3.4 RT-qPCR第57-58页
        3.3.5 病理组织样品制备及分析第58-59页
        3.3.6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及分析第59页
    3.4 实验结果第59-67页
        3.4.1 鳗弧菌减毒活疫苗浸泡接种斑马鱼进入途径考察第59-60页
        3.4.2 鳗弧菌减毒活疫苗在黏膜组织中的存留第60-62页
        3.4.3 斑马鱼黏膜组织对鳗弧菌减毒活疫苗的识别第62页
        3.4.4 斑马鱼黏膜组织对鳗弧菌减毒活疫苗的摄取第62页
        3.4.5 浸泡接种后斑马鱼黏膜组织细胞因子的分泌表达第62-67页
        3.4.6 浸泡接种后斑马鱼肠黏膜组织的炎症反应第67页
    3.5 实验讨论第67-71页
    3.6 本章小结第71-74页
第4章 鳗弧菌减毒活疫苗免疫斑马鱼激发的系统免疫与局部免疫第74-83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4页
    4.3 实验结果第74-77页
        4.3.1 局部點膜组织与系统免疫器官对减毒活疫苗的识别和摄取第74页
        4.3.2 局部黏膜组织与系统免疫器官对减毒活疫苗的加工和递呈第74-75页
        4.3.3 局部黏膜组织与系统免疫器官浸泡接种后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第75-76页
        4.3.4 局部黏膜组织与系统免疫器官浸泡接种后抗体分泌第76-77页
    4.4 实验讨论第77-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5章 鳗弧菌减毒活疫苗不同接种方式激发的免疫应答第83-94页
    5.1 引言第83页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3页
    5.3 实验结果第83-87页
        5.3.1 不同方式接种激发的免疫系统对减毒活疫苗的识别和摄取第83-85页
        5.3.2 不同方式接种激发的免疫系统对减毒活疫苗的加工第85页
        5.3.3 不同方式接种激发的免疫系统对减毒活疫苗的递呈第85-87页
        5.3.4 不同方式接种激发的抗体分泌第87页
    5.4 实验讨论第87-92页
    5.5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6章 黏膜损伤对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斑马鱼的影响第94-104页
    6.1 引言第94页
    6.2 实验材料第94页
    6.3 实验方法第94-95页
        6.3.1 菌体培养及制备第94-95页
        6.3.2 病原菌接种方式第95页
    6.4 实验结果第95-99页
        6.4.1 不同接种方式迟钝爱德华氏菌感染斑马鱼毒力考察第95-97页
        6.4.2 感染迟钝爱德华氏菌后斑马鱼各组织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第97页
        6.4.3 感染迟钝爱德华氏菌后斑马鱼各组织抗菌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第97页
        6.4.4 迟钝爱德华氏菌在肠黏膜损伤斑马鱼肠道中的存留第97-99页
    6.5 实验讨论第99-102页
    6.6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7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第104-107页
    7.1 主要结论第104-105页
    7.2 创新点第105页
    7.3 展望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氧水解酶BmEH的结构机理与分子改造研究
下一篇: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复合薄膜的包装特性调控及其传质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