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列车运行组织及调度工作论文

高速铁路动车组交路与列车运行方案图协调优化方法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2 动车组交路与列车运行方案图协调优化问题分析第22-40页
    2.1 协调优化问题的内涵第22-24页
    2.2 协调优化问题的影响因素第24-30页
        2.2.1 列车开行方案第24-27页
        2.2.2 列车运行图技术参数第27页
        2.2.3 动车组相关资源情况第27-29页
        2.2.4 动车组管理和运用方式第29-30页
        2.2.5 动车组检修规程第30页
        2.2.6 站场条件及其他第30页
    2.3 不同动车组资源供给和运输能力需求条件下的问题特征第30-33页
        2.3.1 动车组资源供给小于运输能力需求第31-32页
        2.3.2 动车组资源供给大于运输能力需求第32-33页
        2.3.3 动车组资源与运输能力供需平衡第33页
    2.4 协调优化解决方案框架设计第33-37页
        2.4.1 不同优化方法流程及适应性分析第33-36页
        2.4.2 协调优化问题解决方案框架设计第36-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40页
3 动车组交路与列车运行方案图协调优化模型第40-58页
    3.1 模型描述与符号说明第40-47页
        3.1.1 铁路路网与动车运用所第40-42页
        3.1.2 列车开行方案与动车组交路第42-45页
        3.1.3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技术参数第45-46页
        3.1.4 模型变量定义第46-47页
    3.2 模型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第47-51页
        3.2.1 模型优化目标第47-48页
        3.2.2 模型的约束条件第48-51页
    3.3 分层求解策略第51-56页
        3.3.1 分层求解原因第51-53页
        3.3.2 分层求解优化流程第53-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4 动车组交路与列车运行方案图协调优化算法第58-76页
    4.1 交路备选集构造第58-66页
        4.1.1 交路备选集概念第58-59页
        4.1.2 交路备选集构造的影响因素第59-62页
        4.1.3 交路备选集构造算法第62-66页
    4.2 交路方案优化求解第66-68页
        4.2.1 交路方案优化模型第66-67页
        4.2.2 求解方法及优化工具ILOG CPLEX第67-68页
    4.3 列车运行方案图铺画方法第68-72页
        4.3.1 列车最短旅行时间的冗余时间第68-69页
        4.3.2 列车运行方案图铺画模型第69-71页
        4.3.3 列车运行方案图求解方法第71-72页
    4.4 方案评价指标及反馈调整第72-75页
        4.4.1 协调优化方案评价指标第72-73页
        4.4.2 协调优化求解流程与反馈调整方法第73-75页
    4.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5 案例研究第76-90页
    5.1 数据准备和预处理第76-82页
        5.1.1 路网拓扑结构第76-78页
        5.1.2 动车组资源情况第78页
        5.1.3 方案编制的技术参数第78-79页
        5.1.4 列车开行方案第79-81页
        5.1.5 案例对比条件设置第81-82页
    5.2 协调优化计算过程第82-89页
        5.2.1 交路备选集构造第82-83页
        5.2.2 动车组交路方案求解第83-84页
        5.2.3 列车运行方案图铺画第84-88页
        5.2.4 案例结果分析第88-89页
    5.3 本章小结第89-9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0-92页
    6.1 论文主要工作与成果第90-91页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6-10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街矿区3-1煤层开采对斜井管片结构影响的数值分析
下一篇:高速铁路周期性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