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2 城市社会弱势群体研究 | 第11-26页 |
2.1 城市社会弱势群体概念及其特征 | 第11-13页 |
2.1.1 城市社会弱势群体概念 | 第11-12页 |
2.1.2 城市社会弱势群体特征 | 第12-13页 |
2.2 城市社会弱势群体范围、分类及成因 | 第13-15页 |
2.2.1 城市社会弱势群体范围、分类 | 第13-14页 |
2.2.2 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 | 第14-15页 |
2.3 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弱势群体的形成 | 第15-20页 |
2.3.1 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弱势群体的状况和趋势 | 第15-18页 |
2.3.2 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 第18-20页 |
2.4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20-23页 |
2.4.1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2.4.2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可能性 | 第22-23页 |
2.5 当前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价值基础、基本目标与政策选择 | 第23-26页 |
2.5.1 我国现阶段社会政策的价值基础 | 第23-24页 |
2.5.2 我国现阶段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 | 第24-25页 |
2.5.3 我国现阶段社会政策的模式选择与基本框架 | 第25-26页 |
3 城市社会弱势群体居住问题 | 第26-31页 |
3.1 城市社会弱势群体与弱势居住群体 | 第26页 |
3.2 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状况 | 第26-29页 |
3.2.1 城市社区居住群体的层次分化 | 第26-27页 |
3.2.2 城市社会弱势群体居住现状 | 第27-29页 |
3.3 改善城市弱势群体居住状况的重要意义 | 第29-31页 |
3.3.1 从提高社区功能角度分析 | 第29-30页 |
3.3.2 从保证社会稳定发展角度分析 | 第30页 |
3.3.3 从促进房地产业平衡发展角度分析 | 第30-31页 |
4 城市社会弱势群体的住房保障 | 第31-47页 |
4.1 公共住房问题与住房政策 | 第31-32页 |
4.1.1 公共住房问题的表现与实质 | 第31页 |
4.1.2 住房政策 | 第31-32页 |
4.2 住房保障制度概述 | 第32-35页 |
4.2.1 住房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32-33页 |
4.2.2 住房保障制度的内涵与特性 | 第33-34页 |
4.2.3 住房保障制度的多样性 | 第34-35页 |
4.3 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及法国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35-47页 |
4.3.1 中国香港的住房政策 | 第35-39页 |
4.3.2 新加坡住房政策 | 第39-43页 |
4.3.3 美国住房保障政策 | 第43-44页 |
4.3.4 法国的公共住房政策 | 第44-45页 |
4.3.5 小结 | 第45-47页 |
5 我国住房制度及住房保障制度现状 | 第47-58页 |
5.1 我国传统福利住房制度 | 第47-49页 |
5.1.1 福利住房模式 | 第47页 |
5.1.2 制度缺陷 | 第47-49页 |
5.2 我国现行住房制度 | 第49-51页 |
5.2.1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简要回顾 | 第49-50页 |
5.2.2 我国现行的住房制度 | 第50-51页 |
5.3 我国现行住房保障体系 | 第51-58页 |
5.3.1 经济适用房 | 第51-56页 |
5.3.2 廉租房 | 第56-58页 |
6 完善我国城市弱势群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 第58-73页 |
6.1 完善我国城市弱势群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58-65页 |
6.1.1 人口因素 | 第58-59页 |
6.1.2 城市化进程 | 第59-61页 |
6.1.3 居民收入差距加大 | 第61-63页 |
6.1.4 消费结构 | 第63-65页 |
6.2 其他国家和地区住房保障制度经验的借鉴 | 第65-67页 |
6.2.1 香港的经验 | 第65-67页 |
6.2.2 新加坡的经验 | 第67页 |
6.3 改善我国城市弱势群体住房保障体系的几点建议 | 第67-73页 |
6.3.1 缩小经济适用房规模,建立以商品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 第67-69页 |
6.3.2 变“砖头补贴”为“人头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 | 第69-71页 |
6.3.3 严格控制经济适用房面积、标准及再交易 | 第71页 |
6.3.4 改变经济适用房开发模式 | 第71-72页 |
6.3.5 廉租房建设的建议 | 第72-73页 |
结束语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