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三角洲前缘砂体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研究--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萨尔图油层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第1章 引言第11-20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 陆相盆地油气地质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 研究区勘探概况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第18-19页
    1.6 论文的创新点第19-20页
第2章 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第20-41页
    2.1 区域构造位置第20-22页
    2.2 区域构造特征第22-31页
        2.2.1 各反射层构造特点第24-26页
        2.2.2 构造层特征分析第26-27页
        2.2.3 坳陷层构造格局第27-30页
        2.2.4 构造样式特征及分布第30-31页
    2.3 区域断裂特征第31-37页
        2.3.1 断裂构造基本特征第31-36页
        2.3.2 断裂形成机制第36-37页
    2.4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第37-41页
第3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第41-51页
    3.1 层序地层划分及对比原则第41-43页
    3.2 层序地层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第43-47页
    3.3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第47-49页
    3.4 层序地层格架第49-51页
第4章 沉积相研究第51-87页
    4.1 沉积相标志分析第51-57页
        4.1.1 岩石颜色第51页
        4.1.2 岩相类型及组合第51-54页
        4.1.3 沉积构造第54-56页
        4.1.4 古生物标志第56-57页
    4.2 沉积相类型第57-60页
        4.2.1 三角洲平原亚相第57-58页
        4.2.2 三角洲前缘亚相第58-60页
        4.2.3 湖泊第60页
    4.3 典型剖面沉积相研究第60-65页
        4.3.1 典型单井沉积相分析第60-63页
        4.3.2 典型剖面沉积相分析第63-65页
    4.4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第65-71页
        4.4.1 物源区重矿物分布特征第65页
        4.4.2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第65-71页
    4.5 典型三维区地震沉积学研究第71-87页
        4.5.1 等时界面精细标定第72-77页
        4.5.2 井震结合层序格架的建立第77-78页
        4.5.3 最小等时研究单元确定与分析第78-81页
        4.5.4 地震沉积学解释模板建立第81-83页
        4.5.5 地震沉积相分析第83-85页
        4.5.6 沉积相图编制第85-87页
第5章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第87-101页
    5.1 储盖组合特征第87-88页
    5.2 油气藏类型第88-95页
    5.3 油气藏特征第95-101页
        5.3.1 油气藏纵向分布特征第96页
        5.3.2 油气藏平面分布特征第96-97页
        5.3.3 流体性质第97-100页
        5.3.4 温压特征第100-101页
第6章 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第101-115页
    6.1 油气分布规律第101-105页
        6.1.1 油气纵向分布规律第101-102页
        6.1.2 油气平面分布规律第102-104页
        6.1.3 油水平面分布特征第104-105页
    6.2 油气藏主控因素分析第105-112页
        6.2.1 良好的的油源供给条件第105-106页
        6.2.2 有利的储运条件第106-108页
        6.2.3 构造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第108-111页
        6.2.4 构造与砂体的有机配置第111-112页
        6.2.5 有效的单一圈闭是油气成藏的关键第112页
    6.3 油气成藏模式第112-115页
第7章 有利含油气区预测及目标优选第115-121页
    7.1 有利含油气区预测第115-118页
        7.1.1 S_(23)油层有利含油气区预测第115-116页
        7.1.2 S_1油层有利含油气区预测第116-118页
    7.2 勘探目标优选第118-119页
        7.2.1 富拉尔基-江 55 区块勘探目标优选评价第118页
        7.2.2 江桥地区江 75 区块勘探目标优选评价第118页
        7.2.3 阿拉新-二站地区勘探目标优选评价第118-119页
        7.2.4 平洋地区勘探目标优选评价第119页
        7.2.5 他拉红-白音诺勒地区勘探目标优选评价第119页
    7.3 勘探部署建议及勘探成效第119-121页
        7.3.1 勘探部署建议第119-120页
        7.3.2 勘探成效第120-121页
结论第121-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盆地川中—川西南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差异性研究
下一篇: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碎屑岩、沉积、层序充填过程及其成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