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勘探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线路 | 第17-18页 |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18-19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28页 |
2.1 区域构造格局 | 第20-22页 |
2.2 中生界的构造沉积格局 | 第22-23页 |
2.3 中生界地层划分 | 第23-28页 |
2.3.1 晚三叠世延长组地层划分 | 第23-25页 |
2.3.2 侏罗纪地层划分 | 第25-28页 |
第3章 物源分析 | 第28-43页 |
3.1 延长组物源分析 | 第28-39页 |
3.1.1 物源区构造背景 | 第28-29页 |
3.1.2 碎屑组分特征 | 第29-31页 |
3.1.3 重矿物组合及分布特征 | 第31-34页 |
3.1.4 岩屑分布特征 | 第34页 |
3.1.5 古流向分布与物源分析 | 第34-35页 |
3.1.6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 第35-37页 |
3.1.7 地震资料的前积反射 | 第37-39页 |
3.2 侏罗系延安组物源分析 | 第39-43页 |
3.2.1 砂岩的岩石类型 | 第39-40页 |
3.2.2 重矿物特征 | 第40-41页 |
3.2.3 古流向特征 | 第41-43页 |
第4章 沉积体系发育特征 | 第43-55页 |
4.1 沉积体系的研究方法 | 第43页 |
4.2 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 第43-55页 |
4.2.1 冲积扇沉积体系 | 第44-46页 |
4.2.2 河流沉积体系 | 第46-49页 |
4.2.3 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49-53页 |
4.2.4 湖泊沉积体系 | 第53页 |
4.2.5 浊流沉积 | 第53-55页 |
第5章 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充填动力学 | 第55-78页 |
5.1 层序界面特征和成因类型 | 第55-59页 |
5.1.1 层序界面物质表现特征 | 第55-58页 |
5.1.2 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 | 第58-59页 |
5.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第59-62页 |
5.2.1 层序划分标志 | 第59-60页 |
5.2.2 层序划分方案 | 第60-62页 |
5.3 中生界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 第62-68页 |
5.3.1 晚三叠世延长期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 第62-65页 |
5.3.2 侏罗系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 第65-68页 |
5.4 层序发育结构类型划分及特征 | 第68-73页 |
5.4.1 层序结构类型划分 | 第68页 |
5.4.2 短期基准面旋回及特征 | 第68-71页 |
5.4.3 基准面旋回分布规律及盆地层序充填模式 | 第71-73页 |
5.5 沉积层序充填动力学过程分析 | 第73-78页 |
5.5.1 河流体系的层序充填与叠加过程 | 第73-75页 |
5.5.2 湖泊三角洲体系基准面旋回层序充填与叠加过程 | 第75-78页 |
第6章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模式 | 第78-104页 |
6.1 晚三叠世延长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78-92页 |
6.1.1 长 10 期(MSC1- MSC3)古地理特征 | 第79-81页 |
6.1.2 长 9 期(MSC4- MSC5)古地理特征 | 第81-82页 |
6.1.3 长 8 期(MSC6- MSC8)古地理特征 | 第82-84页 |
6.1.4 长 7 期(MSC9- MSC11)古地理特征 | 第84-86页 |
6.1.5 长 6 期(MSC12- MSC14)古地理特征 | 第86-87页 |
6.1.6 长 4+5 期(MSC15- MSC16)古地理特征 | 第87-89页 |
6.1.7 长 3 期(MSC17- MSC19)中期旋回古地理特征 | 第89-91页 |
6.1.8 长 2 期(MSC20- MSC21)古地理特征 | 第91-92页 |
6.2 中侏罗世延安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92-101页 |
6.2.1 延 10 期(MSC3- MSC4)古地理特征 | 第92-94页 |
6.2.2 延 9 期(MSC5)古地理特征 | 第94-96页 |
6.2.3 延 8 期(MSC6)古地理特征 | 第96-97页 |
6.2.4 延 7 期(MSC7)古地理特征 | 第97-98页 |
6.2.5 延 6 期(MSC8)古地理特征 | 第98-100页 |
6.2.6 延 4+5 期(MSC9- MSC10)古地理特征 | 第100-101页 |
6.3 岩相古地理演化模式 | 第101-104页 |
6.3.1 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演化模式 | 第101页 |
6.3.2 侏罗纪岩相古地理演化模式 | 第101-104页 |
第7章 沉积、层序充填演化过程及其成藏效应 | 第104-122页 |
7.1 沉积盆地演化阶段划分 | 第104-106页 |
7.2 沉积充填作用过程与层序充填耦合关系 | 第106-112页 |
7.2.1 晚三叠世延长期动力地质作用过程与层序沉积充填耦合关系 | 第106-107页 |
7.2.2 侏罗纪动力地质作用过程与层序充填耦合关系 | 第107-112页 |
7.3 盆地沉积层序充填演化过程的成藏效应 | 第112-122页 |
7.3.1 盆地沉积、层序充填演化控制了生储盖组合时空分布 | 第112-115页 |
7.3.2 沉积体系类型和岩相特征控制了有利储层的发育分布 | 第115-117页 |
7.3.3 不同古地理单元控制了区域成藏地质条件的差异性 | 第117-122页 |
结论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