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4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油气成藏年代 | 第13-15页 |
1.2.2 油气输导体系 | 第15-16页 |
1.2.3 能量场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 第16-17页 |
1.3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勘探现状 | 第17-20页 |
1.3.1 四川盆地震旦系勘探情况 | 第17-19页 |
1.3.2 四川盆地寒武系勘探情况 | 第19页 |
1.3.3 四川盆地奥陶系勘探情况 | 第19-20页 |
1.3.4 四川盆地志留系勘探情况 | 第20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思路 | 第20-22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技术思路 | 第21-22页 |
1.4.3 关键技术 | 第22页 |
1.4.4 可行性分析 | 第22页 |
1.5 取得创新性成果 | 第22-24页 |
第2章 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的地质背景 | 第24-47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4-26页 |
2.1.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4-25页 |
2.1.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5-26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26-28页 |
2.2.1 震旦系 | 第26-27页 |
2.2.2 寒武系 | 第27-28页 |
2.2.3 奥陶系 | 第28页 |
2.2.4 志留系 | 第28页 |
2.3 绵阳-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的特征及形成演化 | 第28-35页 |
2.3.1 绵阳-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的发现及特征 | 第28-32页 |
2.3.2 绵阳-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的形成演化过程 | 第32-35页 |
2.3.3 绵阳-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35页 |
2.4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形成演化 | 第35-47页 |
2.4.1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演化过程 | 第36-44页 |
2.4.2 古隆起的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44-47页 |
第3章 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 第47-59页 |
3.1 灯影组岩性特征 | 第47页 |
3.2 灯影组储集空间类型 | 第47-48页 |
3.3 灯影组储层物性特征 | 第48-52页 |
3.4 灯影组储层沥青含量 | 第52-53页 |
3.5 与磨溪构造龙王庙组储层对比 | 第53-54页 |
3.6 灯影组储层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 | 第54-59页 |
3.6.1 沉积相和沉积微相 | 第54-55页 |
3.6.2 表生期岩溶作用 | 第55-57页 |
3.6.3 油气充注作用 | 第57-58页 |
3.6.4 构造破裂作用 | 第58-59页 |
第4章 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源对比 | 第59-80页 |
4.1 烃源岩的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 | 第59-65页 |
4.1.1 震旦系陡山沱组烃源岩 | 第59-60页 |
4.1.2 震旦系灯影组烃源岩 | 第60-61页 |
4.1.3 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烃源岩 | 第61-62页 |
4.1.4 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 | 第62-63页 |
4.1.5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 | 第63-65页 |
4.2 储层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与烃源分析 | 第65-74页 |
4.2.1 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对比 | 第65-66页 |
4.2.2 甾烷和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 | 第66-68页 |
4.2.3 沥青成熟度特征对比 | 第68-70页 |
4.2.4 储层沥青/烃源对比 | 第70-74页 |
4.3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及气源分析 | 第74-80页 |
4.3.1 天然气组分特征对比 | 第74-76页 |
4.3.2 天然气同位素特征对比 | 第76-78页 |
4.3.3 天然气类型对比及气源分析 | 第78-80页 |
第5章 震旦系-下古生界多期流体充注与油气保存 | 第80-101页 |
5.1 高石梯构造震旦系灯影组多期流体充注 | 第80-86页 |
5.1.1 多期流体充注特征 | 第80-83页 |
5.1.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83-84页 |
5.1.3 流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84-86页 |
5.2 磨溪构造寒武系龙王庙组多期流体充注 | 第86-91页 |
5.2.1 多期流体充注特征 | 第86-89页 |
5.2.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89-91页 |
5.3 威远-资阳构造多期流体充注 | 第91-97页 |
5.3.1 多期流体充注特征 | 第91页 |
5.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91-95页 |
5.3.3 流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95-97页 |
5.4 流体充注与保存条件对比 | 第97-101页 |
5.4.1 保存条件的动态变化 | 第97页 |
5.4.2 保存条件与油气成藏 | 第97-99页 |
5.4.3 直接盖层的对比 | 第99页 |
5.4.4 间接盖层的对比 | 第99-101页 |
第6章 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差异性对比 | 第101-125页 |
6.1 金石构造油气成藏(破坏)过程 | 第101-106页 |
6.1.1 构造特征 | 第101-103页 |
6.1.2 含气性评价 | 第103-104页 |
6.1.3 烃源岩生烃演化历史 | 第104页 |
6.1.4 油气成藏(破坏)过程 | 第104-106页 |
6.2 威远-资阳构造油气成藏过程 | 第106-111页 |
6.2.1 构造特征 | 第106-107页 |
6.2.2 气水分布特征 | 第107页 |
6.2.3 烃源岩生烃演化历史 | 第107-109页 |
6.2.4 油气成藏过程 | 第109-111页 |
6.3 高石梯-磨溪构造油气成藏过程 | 第111-118页 |
6.3.1 构造特征 | 第111-114页 |
6.3.2 气水分布特征 | 第114-115页 |
6.3.3 烃源岩生烃演化历史 | 第115-117页 |
6.3.4 油气成藏过程 | 第117-118页 |
6.4 油气成藏差异性对比 | 第118-122页 |
6.4.1 油气成藏条件差异性对比 | 第118-120页 |
6.4.2 油气成藏模式的差异性对比 | 第120-122页 |
6.5 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成藏过程 | 第122-125页 |
结论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35-136页 |
附录 | 第136-140页 |
附表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