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关于村庄治理模式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关于村庄治理与村域经济关联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14-16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村庄治理 | 第16页 |
2.1.2 村庄治理模式 | 第16页 |
2.1.3 村域经济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善治理论 | 第17页 |
2.2.2 协商民主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3 村庄治理模式及其对村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19-24页 |
3.1 村庄治理模式的构成与类型 | 第19-20页 |
3.1.1 村庄治理模式构成要素 | 第19页 |
3.1.2 村庄治理模式的类型 | 第19-20页 |
3.2 村庄治理模式对村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20-22页 |
3.3 影响制约村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 第22-24页 |
4 福州市村域经济发展和村庄治理模式现状及问题 | 第24-40页 |
4.1 福州市农村基本概况 | 第24-25页 |
4.2 福州市村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25-29页 |
4.2.1 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发展不平衡 | 第25-26页 |
4.2.2 产业类型较为丰富,但产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 | 第26-27页 |
4.2.3 集体经济蓬勃发展.但非良性运转 | 第27-28页 |
4.2.4 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但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 第28页 |
4.2.5 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但农村“空心化”比较严重 | 第28-29页 |
4.3 福州市村庄治理模式选取现状分析 | 第29-33页 |
4.4 福州市现行村庄治理模式对村域经济发展影响案例分析 | 第33-35页 |
4.5 福州市现行村庄治理模式的特点 | 第35-37页 |
4.5.1 治理主体趋于多元 | 第35-36页 |
4.5.2 治理制度正在完善 | 第36-37页 |
4.5.3 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 第37页 |
4.6 福州市现行模式下村庄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4.6.1 农村治理人才匮乏 | 第37页 |
4.6.2 村级组织体制不顺 | 第37-38页 |
4.6.3 村庄利益纠纷不断 | 第38-39页 |
4.6.4 法治意识淡薄 | 第39页 |
4.6.5 治理运行机制不畅通 | 第39-40页 |
5 国内外村庄治理模式构建的经验和启示 | 第40-45页 |
5.1 境内村庄治理模式构建的经验 | 第40-42页 |
5.1.1 青县模式 | 第40页 |
5.1.2 成都模式 | 第40-41页 |
5.1.3 绍兴模式 | 第41页 |
5.1.4 温州模式 | 第41-42页 |
5.2 境外和国外村庄治理模式构建的经验 | 第42-43页 |
5.2.1 台湾模式 | 第42页 |
5.2.2 欧洲大陆模式 | 第42页 |
5.2.3 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模式 | 第42页 |
5.2.4 美国阿拉斯加州模式 | 第42-43页 |
5.3 国内外经验对优化村庄治理模式的启示 | 第43-45页 |
6 优化村庄治理模式促进福州市村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 第45-54页 |
6.1 优化村庄治理模式的建构分析 | 第45-48页 |
6.1.1 优化村庄治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 第45-46页 |
6.1.2 优化村庄治理模式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思路 | 第46-48页 |
6.2 优化村庄治理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关系 | 第48-50页 |
6.2.1 注意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 第48-49页 |
6.2.2 注意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 | 第49页 |
6.2.3 注意村庄“空心化”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 第49-50页 |
6.2.4 注意依赖村庄精英和权力制衡的关系 | 第50页 |
6.2.5 注意集体经济、第三方经济和农户经济的关系 | 第50页 |
6.3 优化村庄治理模式采取的措施 | 第50-54页 |
6.3.1 以思想引导最广泛主体参与村庄治理 | 第50-51页 |
6.3.2 建立完整的村级组织体系 | 第51页 |
6.3.3 加强村庄治理人才队伍建设 | 第51页 |
6.3.4 完善治理运行机制 | 第51-52页 |
6.3.5 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 第52页 |
6.3.6 积极探索村域经济发展途径 | 第52-54页 |
7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