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0-11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纪念性公园相关理论依据 | 第13-23页 |
第一节 纪念性公园的概念 | 第13-14页 |
一、公园的概念 | 第13页 |
二、纪念的概念 | 第13页 |
三、纪念性公园的概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纪念性公园与观赏者 | 第14-19页 |
一、纪念性公园的起源 | 第14-16页 |
二、纪念性公园的特征 | 第16-17页 |
三、纪念性公园分类 | 第17-18页 |
四、纪念性公园观赏者的文化群体分类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纪念性公园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一、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 | 第19-20页 |
二、场所文脉理论 | 第20页 |
三、符号学理论 | 第20-21页 |
四、历史文化遗迹开发与保护理论 | 第21-22页 |
第四节 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东北抗联纪念性公园调研及现状 | 第23-39页 |
第一节 东北抗联概述 | 第23-25页 |
第二节 东北抗联纪念性公园调查研究 | 第25-37页 |
一、兆麟公园 | 第25-26页 |
二、靖宇公园 | 第26-29页 |
三、赵一曼纪念园 | 第29-31页 |
四、赵尚志烈士陵园 | 第31-32页 |
五、红石国家森林公园 | 第32-33页 |
六、延边革命烈士陵园 | 第33-35页 |
七、杨靖宇烈士陵园 | 第35-37页 |
第三节 东北抗联纪念性公园景观现状 | 第37-38页 |
一、东北抗联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的成功之处 | 第37页 |
二、东北抗联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的不足之处 | 第37-38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东北抗联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 | 第39-47页 |
第一节 东北抗联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 第39-44页 |
一、对抗联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 | 第39页 |
二、注重人性表达 | 第39-40页 |
三、美学原则 | 第40页 |
四、与周围绿地环境相融合 | 第40-41页 |
五、纪念氛围的营造 | 第41-44页 |
第二节 东北抗联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方法 | 第44-46页 |
一、象征与隐喻 | 第44-45页 |
二、叙述与再现 | 第45-46页 |
三、保留与改造 | 第46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方案设计——以哈尔滨东北抗联纪念园为例 | 第47-60页 |
第一节 哈尔滨市东北抗联纪念园区位分析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哈尔滨市东北抗联纪念园景观现状分析 | 第48-50页 |
第三节 哈尔滨市东北抗联纪念园改造设计 | 第50-59页 |
一、空间设计 | 第50-52页 |
二、功能分区 | 第52-55页 |
三、植物配置 | 第55-56页 |
四、水系景观设计 | 第56页 |
五、道路设计 | 第56-58页 |
六、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 第58-59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