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玉米芯资源利用概述 | 第11-15页 |
1.2.1 玉米芯的成分及结构 | 第11-13页 |
1.2.2 玉米芯国内外利用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木质纤维素产氢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木质纤维素产氢原理 | 第15-17页 |
1.3.2 木质纤维素产氢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3 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 | 第18-19页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玉米芯来源 | 第21页 |
2.1.2 菌种来源 | 第21页 |
2.1.3 实验装置 | 第21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1.5 培养基配制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2.1 M18发酵玉米芯产氢影响因素研究 | 第22-23页 |
2.2.2 NaOH预处理玉米芯条件研究 | 第23页 |
2.2.3 半连续流反应器利用玉米芯产氢研究 | 第23-24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4-28页 |
2.3.1 总气体及氢气含量测定 | 第24页 |
2.3.2 菌体蛋白浓度测定 | 第24-25页 |
2.3.3 发酵液pH与挥发酸浓度测定 | 第25页 |
2.3.4 玉米芯成分分析 | 第25-27页 |
2.3.5 玉米芯形态观察 | 第27-28页 |
第3章 M18利用玉米芯产氢影响因素研究 | 第28-42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培养液初始pH的影响研究 | 第28-29页 |
3.3 玉米芯粒径和反应时间的影响研究 | 第29-39页 |
3.3.1 不同粒径和反应时间下的总气体产量和氢气产量 | 第30-33页 |
3.3.2 不同粒径下的菌体蛋白浓度 | 第33-34页 |
3.3.3 不同粒径下的发酵液pH和挥发酸浓度 | 第34-39页 |
3.4 M18接种量的影响研究 | 第39-40页 |
3.4.1 不同接种量下的总气体产量和氢气产量 | 第39-40页 |
3.4.2 不同接种量下的发酵液pH和挥发酸浓度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NaOH预处理玉米芯条件及反应器运行 | 第42-58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NaOH预处理条件研究 | 第42-50页 |
4.2.1 NaOH溶液浓度 | 第43-45页 |
4.2.2 NaOH溶液预处理水解时间 | 第45-48页 |
4.2.3 NaOH溶液预处理水解温度 | 第48-50页 |
4.3 玉米芯经NaOH溶液预处理前后成分及形态分析 | 第50-53页 |
4.3.1 预处理前后玉米芯成分分析 | 第50-52页 |
4.3.2 预处理前后玉米芯形态分析 | 第52-53页 |
4.4 反应器产氢研究 | 第53-54页 |
4.4.1 总气体及氢气产量 | 第53-54页 |
4.4.2 发酵液pH与挥发酸浓度 | 第54页 |
4.5 玉米芯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降解研究 | 第54-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