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养殖技术论文--各种鱼类养殖论文--淡水鱼论文--罗非鱼(吴郭鱼)论文

饲用溶菌酶在吉富罗非鱼体内吸收利用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4-9页
ABSTRACT第9-15页
引言第20-30页
    1 饲用酶制剂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2 溶菌酶概述第21-22页
        2.1 溶菌酶的种类第21页
        2.2 溶菌酶的结构及理化性质第21-22页
        2.3 溶菌酶的发生与分布第22页
        2.4 溶菌酶的测定方法第22页
    3 鱼类与溶菌酶第22-26页
        3.1 鱼类的免疫系统第22-23页
        3.2 溶菌酶与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第23页
        3.3 溶菌酶对异物的防御机制和主要作用菌群第23-25页
        3.4 外源添加酶制剂对鱼类内源酶的影响第25-26页
    4 溶菌酶作为抗菌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第26-28页
        4.1 蛋白多肽类物质的吸收代谢和在鱼胃肠道中的吸收机制第26-27页
        4.2 溶菌酶作为抗菌多肽类药物的应用进展第27-28页
    5 溶菌酶作为饲料添加剂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第28-29页
        5.1 饲料加工对溶菌酶活性的影响第28页
        5.2 外源性溶菌酶对內源性消化酶的耐受性研究进展第28-29页
    6 饲用溶菌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前景与展望第29-30页
第一章 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免疫-抗氧化功能及血清抗菌性能的影响第30-4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34页
        1.1 试验饲料第31页
        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第31-32页
        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第32-34页
        1.4 数据统计分析第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4-37页
        2.1 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第34-35页
        2.2 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体成分的影响第35页
        2.3 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第35-36页
        2.4 血清抗菌活性第36-37页
    3 讨论第37-40页
        3.1 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第37-38页
        3.2 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体成分的影响第38页
        3.3 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第38-39页
        3.4 饲料中添加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血清抗菌性能的影响第39-40页
第二章 饲料溶菌酶添加水平对氨氮应激下吉富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抗菌性能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第40-4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1-43页
        1.1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第41页
        1.2 氨氮应激试验第41页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41页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41-43页
        1.5 数据统计分析第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45页
        2.1 氨氮应激后各组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第43页
        2.2 氨氮应激后各组鱼的血清抗菌活性第43-45页
        2.3 氨氮应激后各组鱼的肝脏抗氧化指标第45页
    3 讨论第45-49页
        3.1 饲喂不同水平溶菌酶的吉富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对氨氮应激的响应第45-47页
        3.2 饲料溶菌酶添加水平对氨氮应激条件下吉富罗非鱼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第47页
        3.3 饲料溶菌酶添加水平对氨氮应激条件下吉富罗非鱼血清抗菌性能的影响第47-49页
第三章 饲用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消化道组织结构和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影响研究第49-6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0-51页
        1.1 试验设计与饲料第50页
        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第50页
        1.3 消化试验第50-51页
        1.4 肝脏和胃肠道消化酶测定第51页
        1.5 肝脏和肠道组织切片观察第51页
        1.6 数据分析第51页
    2 结果第51-57页
        2.1 不同时期饲料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第51-53页
        2.2 消化酶活性第53-54页
        2.3 肠道组织形态结构第54-56页
        2.4 肠粘膜杯状细胞的变化情况第56页
        2.5 肝脏组织结构变化第56-57页
    3 讨论第57-65页
        3.1 饲用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肝肠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第57-58页
        3.2 饲用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消化酶比活力的影响第58-59页
        3.3 饲用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影响第59-65页
第四章 外源性添加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不同组织内源性C型溶菌酶及NF-κB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第65-7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6-69页
        1.1 试验设计及饲料配方第66-67页
        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第67页
        1.3 样品采集第67页
        1.4 NF-κB和C型溶菌酶mRN A表达量的测定第67-69页
        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第69页
    2 结果第69-75页
        2.1 不同溶菌酶添加水平对吉富罗非鱼头肾内源3种C型溶菌酶和NF-κB(P65)基因表达的影响第69-71页
        2.2 不同溶菌酶添加水平对吉富罗非鱼脾脏内源3种C型溶菌酶和NF-κB(P65)基因表达的影响第71-72页
        2.3 不同溶菌酶添加水平对吉富罗非鱼肝脏内源3种C型溶菌酶和NF-κB(P65)基因表达的影响第72-74页
        2.4 不同溶菌酶添加水平对吉富罗非鱼肠道内源3种C型溶菌酶和NF-κB(P65)基因表达的影响第74-75页
    3 讨论第75-79页
        3.1 溶菌酶、NF-κB(P65) mRNA表达的组织和基因型差异第75-76页
        3.2 吉富罗非鱼不同组织内源C型溶菌酶对外源溶菌酶添加水平的响应第76-77页
        3.3 外源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不同组织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第77-79页
第五章 不同溶菌酶添加水平下吉富罗非鱼的胃排空及消化道内容物特性研究第79-12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0-82页
        1.1 试验材料第80-81页
        1.2 试验设计第81页
        1.3 取样与测定方法第81-82页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82页
    2 结果第82-119页
        2.1 四种溶菌酶添加水平下吉富罗非鱼的胃排空时间第82-84页
        2.2 各添加水平下内容物水分、p H值及消化道组织、内容物中消化酶比活力的变化第84-110页
        2.3 各添加水平下内容物营养成分的变化第110-119页
    3 讨论第119-123页
        3.1 四种溶菌酶添加水平下吉富罗非鱼的胃排空特征和最优模型第119-120页
        3.2 不同溶菌酶添加水平对吉富罗非鱼摄食消化过程的影响第120-122页
        3.3 溶菌酶添加水平、胃排空和营养物质消化利用的内在关系第122-123页
第六章 饲用溶菌酶在吉富罗非鱼消化道的耐受性和吸收代谢规律体内外研究第123-1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4-127页
        1.1 试验材料第124页
        1.2 试验设计与检测方法第124-127页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127页
    2 结果第127-134页
        2.1 溶菌酶对吉富罗非鱼消化道各部位的耐受情况第127-129页
        2.2 口服溶菌酶制品在吉富罗非鱼体内的吸收代谢规律第129-134页
    3 讨论第134-138页
        3.1 溶菌酶在吉富罗非鱼消化道的耐受性—适宜存活部位第135-136页
        3.2 溶菌酶在吉富罗非鱼体内的吸收代谢及消除规律—药效发挥时间和主要吸收部位第136-138页
结论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9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9-160页
致谢第160-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叶黄素、氧化豆油、铜和血球蛋白粉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和体色的影响
下一篇:类胡萝卜素对虹鳟、金鱼和锦鲤的着色和抗氧化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