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梳理与理论概述 | 第17-25页 |
| 2.1 概念梳理 | 第17-20页 |
| 2.1.1 微博 | 第17-19页 |
| 2.1.2 政务微博 | 第19-20页 |
| 2.1.3 政务微博管理 | 第20页 |
| 2.2 政府微博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 2.2.1 基于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 2.2.2 基于传播学的理论基础 | 第21页 |
| 2.3 政府形象的理论阐释 | 第21-25页 |
| 2.3.1 政府形象概念与特征 | 第21-22页 |
| 2.3.2 政府形象的构成体系 | 第22-23页 |
| 2.3.3 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要素 | 第23页 |
| 2.3.4 政府形象塑造的作用和意义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政务微博管理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 第25-35页 |
| 3.1 政务微博传播特点 | 第25-30页 |
| 3.1.1 传播特性 | 第25-27页 |
| 3.1.2 传播模式 | 第27-28页 |
| 3.1.3 传播影响力整体评价 | 第28-30页 |
| 3.2 政务微博在政府形象塑造中担当的特殊角色 | 第30-33页 |
| 3.2.1 政府信息传播的开放式平台 | 第30-31页 |
| 3.2.2 政府与公众沟通的便捷纽带 | 第31-33页 |
| 3.3 我国政务微博管理现状 | 第33-35页 |
| 3.3.1 基本情况 | 第33页 |
| 3.3.2 发展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北京市公安局“@平安北京”中的政府形象塑造分析 | 第35-43页 |
| 4.1 “@平安北京”政务微博塑造政府形象策略 | 第35-39页 |
| 4.1.1 政务信息发布策略 | 第35-36页 |
| 4.1.2 应急处置策略——以“7·21”特大暴雨灾害为例 | 第36-39页 |
| 4.2 平安北京政务微博的管理方式 | 第39-41页 |
| 4.2.1 管理理念 | 第39页 |
| 4.2.2 管理方式 | 第39-41页 |
| 4.3 “@平安北京”政务微博管理对提升政府形象的实践启示 | 第41-43页 |
| 4.3.1 政府要回归公共利益导向,重视民意是对政府新的要求 | 第41页 |
| 4.3.2 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定位,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 第41-42页 |
| 4.3.3 政府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信息透明提升政府公信力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政务微博管理中政府形象塑造路径 | 第43-50页 |
| 5.1. 政府形象的表象层塑造 | 第43-45页 |
| 5.1.1 树立政务窗口形象 | 第43页 |
| 5.1.2 争当意见领袖 | 第43-44页 |
| 5.1.3 优化传播方式 | 第44-45页 |
| 5.2 政府形象的行为层塑造 | 第45-47页 |
| 5.2.1 构建政府与网民的良性互动 | 第45页 |
| 5.2.2 保障政府信息发布公开透明 | 第45-46页 |
| 5.2.3 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 第46-47页 |
| 5.3 政府形象的内核层塑造 | 第47-50页 |
| 5.3.1 推进政府管理机制创新转变职能,打造服务政府 | 第47-48页 |
| 5.3.2 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管理法制体系,打造法治政府 | 第48页 |
| 5.3.3 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能力作风建设,打造责任政府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