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论文--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论文

董仲舒政治哲学发微

内容提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8页
第一章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隐微”性第18-44页
    第一节 《春秋》书法与历史的生成性理解第18-25页
        1 《春秋》书法修辞的解读问题第18-22页
        2 董氏解经学与历史的生成性理解第22-25页
    第二节 董氏微言解读的文本视界第25-37页
        1 “微言”的修辞法则第25-29页
        2 “微言”的书写技艺第29-34页
        3 “微言”书写的阅读第34-37页
    第三节 隐微书写与“退隐”的哲学王第37-44页
        1 隐微书写与政治避害第37-40页
        2 素王与书写的政治意志第40-44页
第二章 董仲舒对现世价值理念的“历史性”言说第44-73页
    第一节 “性”与“善”的逻辑辩证第44-52页
        1 儒家传统人性论的铺设第44-46页
        2 董氏人性论及其政治维度第46-52页
    第二节 “德政”与正义第52-57页
        1 董氏对儒家“德政”的树立第52-55页
        2 作为国家正义之“仁”的铸造第55-57页
    第三节 作为普世意义的“仁”与作为国家正义的“礼”第57-73页
        1 传统儒家对“仁”的阐释第58-61页
        2 “礼”与国家正义的维护第61-66页
        3 董氏对孔子“仁”学的拓展第66-70页
        4 董氏德政的境界:“中和”第70-73页
第三章 现世价值根据之“形而上”的诉求与隐匿第73-111页
    第一节 董氏哲学对儒家终极根据的再诉求第73-84页
        1 “元”的隐匿与“天”的凸显第73-75页
        2 儒家哲学对“天”之本体的潜在诉求第75-77页
        3 董氏对儒家之“天”的开掘与提升第77-80页
        4 董氏的黄老思想与以“天”替“道”第80-84页
    第二节 《易》学之“天”的本体论重构与生存论图景第84-97页
        1 董仲舒与孔门《易》学第84-88页
        2 《易传》与董氏的生存论哲学视域第88-93页
        3 生存论视域的“天”道观第93-97页
    第三节 董氏生存论世界的内在结构与话语越界第97-111页
        1 董氏生存论世界的内在结构第98-104页
        2 “天人感应”与生存论视域的话语越界第104-111页
第四章 董仲舒对世俗政权合法性的“历史性”证成第111-133页
    第一节 “君权”之“形而上”的根据与内在逻辑消解第111-123页
        1 严“郊”大义与“天”的实体化第111-114页
        2 君权天授与国家伦理宗教的政治神话第114-118页
        3 灾异论与“天授政治”的无可奈何第118-123页
    第二节 开放政治与官僚“儒学化”第123-133页
        1 汉代的政治运命第123-127页
        2 “开放”的政治与制度儒学化第127-133页
余论 儒家革命精神与话语专制的历史性宿命第133-142页
附录:第142-173页
    附录一 《春秋繁露》的成书及流传第142-157页
    附录二 现存《春秋繁露》版本考略第157-166页
    附录三 《春秋繁露》嘉靖刻本张元济题跋订误第166-173页
主要征引文献第173-18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80-182页
后记第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秸秆)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研制及试验研究
下一篇: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