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5页 |
Abstract | 第15-19页 |
前言 | 第20-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23-81页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 第23-57页 |
1.1 《黄帝内经》对失眠、睡眠的认识 | 第23-28页 |
1.1.1《黄帝内经》对睡眠的认识 | 第23-27页 |
1.1.2 《黄帝内经》对失眠的认识 | 第27-28页 |
1.2 失眠(不寐)的概念及病名的演变 | 第28-29页 |
1.3 失眠病因病机浅析 | 第29-33页 |
1.3.1 失眠的病因 | 第29-31页 |
1.3.2 失眠的病机 | 第31-33页 |
1.4 失眠的辨证分型 | 第33-40页 |
1.4.1 现代医家对于失眠辨证施治 | 第33-39页 |
1.4.2 现代医家根据失眠不同辨证开展临床研究 | 第39-40页 |
1.5 失眠的主要中医治疗方法及现代临床研究 | 第40-47页 |
1.5.1 中药治疗失眠 | 第40-44页 |
1.5.2 针灸治疗失眠 | 第44-46页 |
1.5.3 其他特色治疗方法 | 第46-47页 |
1.6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于失眠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57-81页 |
2.1 失眠的概述 | 第57页 |
2.2 失眠的流行病学特点 | 第57-58页 |
2.3 失眠的定义与临床表现 | 第58页 |
2.4 失眠的病因较复杂 | 第58-59页 |
2.5 失眠的分类多样 | 第59-61页 |
2.6 失眠的发病机制 | 第61-63页 |
2.7 失眠的诊断标准 | 第63-66页 |
2.8 失眠的相关理化检查 | 第66页 |
2.9 评估失眠的方法 | 第66-67页 |
2.10 失眠的治疗 | 第67-73页 |
2.11 失眠治疗的临床应用要点 | 第73-75页 |
2.12 失眠治疗的棘手之处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第二部分 朱建贵教授调气治疗失眠经验简介 | 第81-101页 |
1.1 重视调摄情志 | 第81-82页 |
1.2 辨证重在气 | 第82-87页 |
1.2.1 气的生理 | 第82-83页 |
1.2.2 气的病理 | 第83-84页 |
1.2.3 脏腑辨证从气入手 | 第84-87页 |
1.3 辨证要点“抓主症” | 第87-88页 |
1.4 治疗重在调气化痰 | 第88-92页 |
1.4.1 调气 | 第88-89页 |
1.4.2 调气及化痰 | 第89-91页 |
1.4.3 调气亦重视调神 | 第91-92页 |
1.4.4. 调气与预防 | 第92页 |
1.5 治疗失眠处方中应用药物 | 第92-96页 |
1.6 结论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第三部分 基于结构化病历采集信息的朱建贵教授治疗失眠中医证治研究 | 第101-147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01-103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01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01-102页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02-103页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0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03-110页 |
2.1 病历资料的录入 | 第103-106页 |
2.2 质量控制 | 第106-107页 |
2.3 数据整理与规范 | 第107-108页 |
2.4 数据汇总 | 第108页 |
2.5 数据挖掘方法 | 第108-110页 |
3 结果 | 第110-134页 |
3.1 一般资料 | 第110-112页 |
3.2 四诊信息 | 第112-118页 |
3.3 证候研究结果 | 第118-121页 |
3.4 方剂研究结果 | 第121-122页 |
3.5 治疗失眠常用药物 | 第122-128页 |
3.6 药物与症状关系研究 | 第128-132页 |
3.7 复杂网络挖掘诸证型核心处方 | 第132-134页 |
4 讨论 | 第134-142页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34-135页 |
4.2 病程及临床表现 | 第135-136页 |
4.3 复杂网络分析出证候类型分布 | 第136页 |
4.4 方剂研究结果分析 | 第136-137页 |
4.5 中药分析 | 第137-138页 |
4.6 药症对应研究 | 第138-140页 |
4.7 药证对应研究 | 第140-142页 |
5 结论 | 第142页 |
6 临床体会 | 第142-144页 |
6.1 个体化诊疗信息采集是中医科研方法的创新 | 第142-143页 |
6.2 信息研究方法分析 | 第143-144页 |
7 不足与展望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7页 |
第四部分 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 第147-172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47-149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147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47-14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9-153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149页 |
2.2 随机方法 | 第149页 |
2.3 试验方案 | 第149-150页 |
2.4 疗程 | 第150页 |
2.5 观察内容 | 第150-152页 |
2.6 疗效评价标准 | 第152-153页 |
3 结果 | 第153-162页 |
3.1 本研究实际完成病例情况 | 第153页 |
3.2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53-154页 |
3.3 治疗结果 | 第154-162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162-168页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62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162-163页 |
4.3 分析讨论 | 第163-168页 |
5 结论 | 第168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168-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2页 |
附表 | 第172-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个人简历 | 第176-177页 |
附件 | 第177-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