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数学论文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一、前言第10-15页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第10-11页
        1. 时代发展对教育信息化的需要第10页
        2. 教育信息化对新课改中课堂发展改革的需要第10-11页
        3. 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对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要第11页
        4. 师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第11页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 研究的目的第11-12页
        2. 研究的意义第12页
    (三) 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思路第12-15页
        1. 研究的对象第12-13页
        2. 研究的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第13-14页
        3. 研究的思路第14-15页
二、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第15-28页
    (一) 翻转课堂教学研究的相关概念第15-16页
        1. “慕课”第15页
        2. 微课第15页
        3. 翻转课堂第15-16页
    (二) 翻转课堂的具体阐述第16-23页
        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了的内容第16-17页
        2. 翻转课堂的特点第17-18页
        3. 典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第18-21页
        4.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对比第21-23页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3-25页
        1. 国外研究现状第23-24页
        2. 国内研究现状第24-25页
        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第25页
    (四)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25-28页
        1.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意义学习理论第25-26页
        2.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第26页
        3.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第26页
        4.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第26-28页
三、初中数学教学现状调查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第28-40页
    (一)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第28-34页
        1. 调查对象第28页
        2. 调查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第28页
        3. 调查研究的目的第28页
        4. 调查研究的内容第28页
        5.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第28-29页
        6.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第29-34页
    (二) 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分析第34-37页
        1. 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第34-35页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实施过程第35-37页
    (三) 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案例第37-40页
        1. 教学对象第37页
        2. 教学内容第37页
        3. 教学目标第37页
        4. 教学重难点第37页
        5. 教学环境第37-38页
        6. 教学过程第38-40页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分析第40-50页
    (一)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数学教学实践效果问卷调查与分析第40-48页
        1.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第40页
        2. 调查研究的目的第40页
        3. 调查研究的内容第40-41页
        4.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第41页
        5.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效果的具体分析第41-45页
        6.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与传统的教学现状的差异性分析第45-46页
        7. 性别对翻转课堂教学前后各个维度和总体的差异性分析第46-48页
    (二)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数学教学实践效果的访谈调查与分析第48-49页
        1. 对教师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第48页
        2. 互动时间充足第48页
        3. 自主学习的效果堪忧第48页
        4. 反馈评价问题突出第48-49页
    (三) 优化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第49-50页
        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第49页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问题的改进方案第49-50页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第50-53页
    (一) 研究总结第50-51页
        1. 研究的贡献第50-51页
        2. 研究的不足第51页
    (二) 展望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附录第55-63页
致谢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穆旦诗歌的隐微写作(1957-1976)
下一篇:基于事故树法的海洋平台重大事故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