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衬垫系统试验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在岩土工程中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加肋土工膜与土工布衬垫系统模型试验 | 第21-52页 |
2.1 试验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2.2 相似模型的确定 | 第21-24页 |
2.2.1 相似模型试验理论和方法 | 第21-23页 |
2.2.2 模型试验的原则 | 第23-24页 |
2.3 模型试验方案和试验方法 | 第24-33页 |
2.3.1 试验设备 | 第24-28页 |
2.3.2 试验材料 | 第28-31页 |
2.3.3 试验方案 | 第31页 |
2.3.4 模型试验破坏准则 | 第31-32页 |
2.3.5 模型试验工况设计 | 第32-33页 |
2.4 试验步骤 | 第33-35页 |
2.5 衬垫系统模型沉降曲线分析 | 第35-45页 |
2.5.1 下卧倾斜硬层在上覆荷载作用下的沉降模型 | 第35-36页 |
2.5.2 条状加肋土工膜p-s分析 | 第36-40页 |
2.5.3 块状加肋土工膜p-s分析 | 第40-43页 |
2.5.4 加肋形状对p-s分析 | 第43-45页 |
2.6 衬垫系统模型填土附加应力分析 | 第45-50页 |
2.6.1 光面土工膜衬垫系统模型内部附加应力分布 | 第45-46页 |
2.6.2 加肋土工膜对模型内部附加应力分析 | 第46-5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衬垫系统模型颗粒运动形态分析 | 第52-69页 |
3.1 前言 | 第52页 |
3.2 PIV测试系统相关知识 | 第52-55页 |
3.2.1 PIV技术原理 | 第52-53页 |
3.2.2 PIV技术的特点 | 第53-54页 |
3.2.3 PIV相关技术的基本理论 | 第54-55页 |
3.2.4 PIV应用领域介绍 | 第55页 |
3.3 试验设计 | 第55-59页 |
3.3.1 试验方案 | 第55-56页 |
3.3.2 PIV模型试验监测过程 | 第56-59页 |
3.4 PIV监测结果数据处理与参数计算 | 第59-61页 |
3.4.1 载入试验图像 | 第59页 |
3.4.2 图像标定 | 第59-60页 |
3.4.3 PIV计算批处理 | 第60-61页 |
3.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1-67页 |
3.5.1 模型变形过程 | 第61-63页 |
3.5.2 肋块对上部砂土颗粒位移影响分析 | 第63-66页 |
3.5.3 不同工况的速度分布云图分析 | 第66-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加肋土工膜衬垫系统颗粒流模拟 | 第69-92页 |
4.1 颗粒流方法概述 | 第69-75页 |
4.1.1 颗粒流方法的基本假设 | 第69-70页 |
4.1.2 颗粒流方法的计算特点 | 第70页 |
4.1.3 颗粒流的物理模型 | 第70页 |
4.1.4 力-位移方程 | 第70-71页 |
4.1.5 运动方程 | 第71-72页 |
4.1.6 颗粒流的接触本构关系 | 第72-74页 |
4.1.7 颗粒流方法模拟过程 | 第74-75页 |
4.1.8 颗粒流方法的实际应用 | 第75页 |
4.2 加肋土工膜实验的颗粒流仿真过程 | 第75-80页 |
4.2.1 模型建立步骤 | 第75-78页 |
4.2.2 颗粒流试样的准备 | 第78-79页 |
4.2.3 参数选择 | 第79-80页 |
4.3 颗粒流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80-90页 |
4.3.1 数值模型中颗粒接触力分析 | 第81-84页 |
4.3.2 数值模型中位移场分析 | 第84-87页 |
4.3.3 数值模型中水平附加应力分析 | 第87-89页 |
4.3.4 数值模型中沉降分析 | 第89-90页 |
4.4 结论 | 第90-9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5.1 结论 | 第92页 |
5.2 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过的论文和专利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