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三、论文设计 | 第13-14页 |
| 四、创新点及不足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蒙文通生平 | 第16-22页 |
| 一、蒙文通家世及在四川国学院学习时期 | 第16-17页 |
| 二、建国前的学术生涯 | 第17-19页 |
| 三、1949 年后的蒙文通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蒙文通的华夏及少数民族史 | 第22-46页 |
| 一、蒙文通华夏民族史研究——以《古史甄微》为例 | 第22-42页 |
| (一)《古史甄微》的创作背景 | 第22-28页 |
| 1、蒙文通自身的思考 | 第22-23页 |
| 2、西学思潮的影响 | 第23-24页 |
| 3、反击“中华文明西来说” | 第24-27页 |
| 4、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二) 《古史甄微》的学术渊源 | 第28-34页 |
| 1、廖平对蒙文通的影响 | 第29-30页 |
| 2、刘师培对蒙文通的影响 | 第30-31页 |
| 3、疑古史学的影响 | 第31-34页 |
| (三)《古史甄微》的内容概述 | 第34-42页 |
| 1、三皇五帝 | 第34-36页 |
| 2、中华民族起源问题的探究 | 第36-38页 |
| 3、三集团说 | 第38-41页 |
| 4、禅让说 | 第41-42页 |
| 二、蒙文通少数民族史研究 | 第42-46页 |
| (一)蒙文通少数民族史研究综述 | 第42-43页 |
| (二)蒙文通少数民族史专著 | 第43-46页 |
| 1、先秦少数民族与《周秦少数民族研究》 | 第43-44页 |
| 2、南方少数民族与《越史丛考》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蒙文通民族史研究的基本特点 | 第46-60页 |
| 一、立足于考据的治史倾向 | 第46-52页 |
| (一) 蒙文通的“新历史考据学” | 第47-50页 |
| 1、注重运用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 2、大量引用经典以外的史籍资料 | 第48-50页 |
| (二) 治史倾向转变的原因 | 第50-52页 |
| 1、经学的衰落及史学地位的高涨 | 第50-51页 |
| 2、国内史学思潮的影响及蒙文通自身拥有深厚的考据学功底 | 第51-52页 |
| 二、蒙文通民族史的研究方法 | 第52-57页 |
| (一)注重其他学科在民族史研究中的运用 | 第52-54页 |
| 1、历史地理学和气象学的运用 | 第52-53页 |
| 2、语言学和民俗学的运用 | 第53-54页 |
| (二)运用中西对比的方法来研究民族史 | 第54-55页 |
| (三)广泛搜集材料,充分举例归纳的史学研究方法 | 第55-57页 |
| 三、以维护儒家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价值观 | 第57-60页 |
| 第四章 蒙文通民族史著作体现出的史学思想 | 第60-68页 |
| 一、爱国主义史学思想 | 第60-63页 |
| (一)反驳“中华文明西来说” | 第60-61页 |
| (二)抗战时期的“夷夏大防” | 第61-62页 |
| (三)身困牛棚,初心不改 | 第62-63页 |
| 二、注重“释古”的史学思想 | 第63-65页 |
| 三、建国后向唯物史观的转变 | 第65-68页 |
| 结语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后记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