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一)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11页 |
(二) 研究的现状 | 第11-14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的思路 | 第14-15页 |
2.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四)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一、引导的解读 | 第17-23页 |
(一) 引导的含义 | 第17-18页 |
1. 引导 | 第17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 第17-18页 |
(二)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8-19页 |
1. 引导和指导 | 第18页 |
2. 引导和主导 | 第18-19页 |
3. 引导和疏导 | 第19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特征 | 第19-23页 |
1. 目标性 | 第19-20页 |
2. 互动性 | 第20页 |
3. 启发性 | 第20-23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人学前提与教育学依据 | 第23-31页 |
(一) 人的选择性与未完成性 | 第23-26页 |
1. 人具有选择性 | 第23-24页 |
2. 人具有未完成性 | 第24页 |
3. 受教育者的正确选择和完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 第24-26页 |
(二) 人的自主性与社会制约性 | 第26-28页 |
1. 人具有自主性 | 第26-27页 |
2. 人具有社会制约性 | 第27-28页 |
3. 受教育者的社会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 第28页 |
(三) 教育即引导 | 第28-31页 |
1. 何谓教育即引导 | 第28-29页 |
2. 教育过程是引导—建构过程 | 第29-30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 | 第30-31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内容 | 第31-37页 |
(一) 对人的发展方向的引导 | 第31-32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引导发展方向 | 第31页 |
2. 对人的发展方向引导的规定性 | 第31-32页 |
(二) 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引导 | 第32-33页 |
1. 引导辨别思想观念的是非界限 | 第32-33页 |
2. 对人的价值观的引导 | 第33页 |
(三) 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引导 | 第33-35页 |
1. 认知引导 | 第33-34页 |
2. 情感引导 | 第34-35页 |
(四) 对人的行为的引导 | 第35-37页 |
1. 人的行为产生与发展 | 第35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良好行为养成 | 第35-37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实现途径 | 第37-47页 |
(一) 教育者角色的转换 | 第37-38页 |
1. 引导要求教育者要成为“积极的等待者” | 第37页 |
2. 引导要求教育者要成为关爱者 | 第37-38页 |
3. 引导要求教育者要成为善行者 | 第38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专门课程教学中运用引导 | 第38-40页 |
1. 讲授性引导 | 第38-39页 |
2. 例证性引导 | 第39页 |
3. 对话性引导 | 第39-40页 |
4. 讨论性引导 | 第40页 |
(三) 创新引导方式 | 第40-42页 |
1. 运用实践引导方式 | 第40-41页 |
2. 运用典型引导方式 | 第41页 |
3. 运用媒介引导方式 | 第41-42页 |
(四) 正确借鉴引导的心理学策略 | 第42-47页 |
1. 暗示 | 第42页 |
2. 直陈 | 第42-43页 |
3. 迂回 | 第43-44页 |
4. 层递 | 第44页 |
5. 激励 | 第44-45页 |
6. 对比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