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1.3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 概念解析 | 第15-16页 |
1.5.1 道德 | 第15页 |
1.5.2 道德教育 | 第15页 |
1.5.3 儒家文化 | 第15-16页 |
1.5.4 文化认知 | 第16页 |
1.6 研究儒家文化应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 | 第16-20页 |
1.6.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 第16-17页 |
1.6.2 文化复兴与文化复古 | 第17-18页 |
1.6.3 文化冲突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儒家文化认知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0-38页 |
2.1 认知基本情况研究 | 第20-29页 |
2.1.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统计情况 | 第20-22页 |
2.1.2 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的理论认知 | 第22-25页 |
2.1.3 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知态度 | 第25-27页 |
2.1.4 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践行情况 | 第27-29页 |
2.2 当代大学生儒家文化认知存在的问题 | 第29-35页 |
2.2.1 儒家文化基础认知欠缺 | 第29-30页 |
2.2.2 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 | 第30-32页 |
2.2.3 高校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不协调 | 第32-33页 |
2.2.4 未能正确把握儒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 第33页 |
2.2.5 未能正确处理好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 | 第33-34页 |
2.2.6 了解儒家文化渠道单一且校园资源利用不足 | 第34-35页 |
2.3 当代大学生儒家文化认知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2.3.1 对儒家文化的价值缺乏科学认知和正确评价 | 第35页 |
2.3.2 汲取儒家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存在不足 | 第35-36页 |
2.3.3 对儒家文化重视程度不高 | 第36页 |
2.3.4 去除儒家文化的糟粕还有待加强 | 第36页 |
2.3.5 西方文化对儒家文化汲取力的冲击 | 第36-37页 |
2.3.6 网络文化对儒家文化影响力的冲击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加强大学生儒家文化认知的意义及价值 | 第38-48页 |
3.1 加强大学生儒家文化认知的价值 | 第38-42页 |
3.1.1 儒家文化对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价值 | 第38-41页 |
3.1.2 儒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价值 | 第41-42页 |
3.2 加强大学生儒家文化认知的意义 | 第42-48页 |
3.2.1 促进高校道德教育 | 第42-44页 |
3.2.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4-45页 |
3.2.3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 第45-46页 |
3.2.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加强大学生儒家文化认知的对策分析 | 第48-58页 |
4.1 加强儒家文化传承与创新导向意识 | 第48-50页 |
4.1.1 以儒家经典为主轴,继承儒家文化优秀思想 | 第48-49页 |
4.1.2 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儒家文化创新意识 | 第49-50页 |
4.1.3 实现儒家文化网络平台教育 | 第50页 |
4.2 营造具有儒家文化氛围的人文教育环境 | 第50-51页 |
4.2.1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 第50-51页 |
4.2.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51页 |
4.2.3 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 第51页 |
4.3 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和教材体系 | 第51-53页 |
4.3.1 开设儒家文化相关课程 | 第52页 |
4.3.2 编写儒家文化普及读物 | 第52-53页 |
4.4 加强高校教师儒家文化素养 | 第53页 |
4.4.1 打造一支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 | 第53页 |
4.4.2 加强高校教师儒家文化基本认知的培训 | 第53页 |
4.5 提高大学生学习儒家文化的自觉性 | 第53-54页 |
4.6 提升大学生对儒家文化的鉴别能力 | 第54-55页 |
4.6.1 建设儒家文化的网上传播阵地 | 第54-55页 |
4.6.2 利用校园文化传播载体弘扬传统文化 | 第55页 |
4.7 开展践行儒家文化相关活动 | 第55-58页 |
4.7.1 为践行儒家文化提供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 第55-56页 |
4.7.2 增加校园儒家文化实践活动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Ⅰ | 第64-68页 |
附录Ⅱ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