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论文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外光伏并网逆变器状况 | 第11-13页 |
1.2.2 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综述 | 第13-15页 |
1.3 光伏并网发电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概述 | 第15-17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双路输入的两级结构研究 | 第19-32页 |
2.1 引言 | 第19-20页 |
2.2 光伏并网逆变系统关键技术 | 第20-21页 |
2.3 双路Boost的H6桥光伏并网逆变系统总体方案 | 第21-31页 |
2.3.1 前级双路Boost的工作模式 | 第23-27页 |
2.3.2 后级H6桥逆变的工作模式 | 第27-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硬件分析 | 第32-58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主电路设计与关键器件的选型 | 第32-37页 |
3.2.1 双路Boost的关键器件选型 | 第32-36页 |
3.2.2 后级H6桥逆变的关键器件选型 | 第36-37页 |
3.2.3 模块化PCB设计 | 第37页 |
3.3 控制核心的方案研究 | 第37-41页 |
3.3.1 基于DSP+ARM的方案分析 | 第38-40页 |
3.3.2 基于双核心DSP的方案分析 | 第40-41页 |
3.4 模块功能电路分析 | 第41-48页 |
3.4.1 驱动信号调理 | 第41-44页 |
3.4.2 系统信号反馈采样 | 第44-48页 |
3.5 系统辅助电源分析 | 第48-55页 |
3.5.1 辅助电源方案选择 | 第48-49页 |
3.5.2 英飞凌Cool SET芯片介绍 | 第49-51页 |
3.5.3 关键器件分析 | 第51-55页 |
3.6 系统通信模块分析 | 第55-5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双核心分时独立控制策略研究 | 第58-85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系统流程的控制思想 | 第58-62页 |
4.2.1 系统流程状态机 | 第58-60页 |
4.2.2 LCD人机交互显示 | 第60-62页 |
4.3 双核心的分时独立控制 | 第62-65页 |
4.4 前级双路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研究 | 第65-75页 |
4.4.1 双路MPPT控制研究 | 第65-70页 |
4.4.2 前级MPPT的Matlab仿真分析 | 第70-75页 |
4.5 后级H6桥并网逆变控制研究 | 第75-80页 |
4.5.1 H6桥无差拍控制 | 第75-76页 |
4.5.2 H6桥的Matlab仿真分析 | 第76-80页 |
4.6 系统数据采集传输的软件框架 | 第80-8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系统试验与分析 | 第85-97页 |
5.1 引言 | 第85页 |
5.2 测试平台介绍 | 第85-87页 |
5.2.1 系统测试条件 | 第85-86页 |
5.2.2 系统测试内容 | 第86-87页 |
5.3 系统硬件电路测试 | 第87-89页 |
5.3.1 辅助电源运行测试 | 第87页 |
5.3.2 前级双路Boost驱动测试 | 第87-88页 |
5.3.3 后级H6桥逆变驱动测试 | 第88页 |
5.3.4 双核心DSP电网跟踪测试 | 第88-89页 |
5.4 系统正常运行实验 | 第89-95页 |
5.4.1 系统MPPT运行实验 | 第89-92页 |
5.4.2 系统并网运行实验 | 第92-95页 |
5.5 监控数据采集测试 | 第95-96页 |
5.5.1 LCD显示功能测试 | 第95页 |
5.5.2 数据无线监控测试 | 第95-9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附件 | 第105页 |